2023年03月06日
第A21版:创新园区 合肥

全力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合肥高新区拉开高质量发展新序章

  科大硅谷核心区——“合创巢”双创园区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中国声谷生产线

  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疫苗生产线

  合肥高新区王咀湖  本版图片来源:合肥高新区

  ▶  代利红 于源绮 刘畅

  2月27日,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举行启科量子(合肥)总部基地项目签约活动。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产业再添新军。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产业链集聚企业47家,其中核心企业24家,居全国首位;从业人员超2000人,占全国1/3;拥有国字号平台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个,已培育出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机数量子、幺正量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量子信息产业是合肥高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合肥高新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建筑业总产值总量位居合肥市开发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50亿元,完成53.7亿元,同比增长14.6%。新登记市场主体21155户、同比增长9.31%,其中企业17909户、同比增长18.5%。

  高质量发展

  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

  2022年,合肥高新区创新策源卓有成效。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列首批国家试点,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运行,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科大硅谷首个国家级平台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落地。入选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园区,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3万件、占合肥市1/4。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仪量子推出世界首台分辨率2.5纳米商用可量产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本源量子全球首创量子芯片激光退火仪。

  2022年,合肥高新区产业培育取得突破。中国声谷助力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安全谷成为国家首批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美的洗衣机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545家,总数达49家、2548家,分别占合肥市35%、40%。高成长企业首破千家,新增独角兽企业5家,潜在独角兽27家,分别居全国国家高新区第7和第6位。新增上市(过会)企业3家,总数达37家,占合肥市43%。

  2022年,合肥高新区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概念规划形成深化成果。262个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6.42亿元、同比增长21.07%,建成道路12.87公里。职住平衡房源比例提高到50%,最大程度惠及企业员工。高新管廊项目获评鲁班奖,新获黄山杯3个。4个水质考核断面均达地表Ⅲ类,PM2.5、PM10日均值浓度分别下降5.7%和3.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连续多年持续提升。

  2023年,合肥高新区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力推进元宇宙产业发展

  2月14日,《合肥高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8)》在中安创谷科技园全球路演中心正式发布。按照规划,合肥高新区将把“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明确“1+4+5”发展思路,建设“长三角元宇宙创新发展第一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元宇宙产业创新高地,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科大硅谷”核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元宇宙是前沿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未来产业新风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级、跨界的重要接续产业,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强大的推动力。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科大硅谷”核心区,合肥高新区结合当下聚焦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总体定位,将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元宇宙产业创新高地。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拥有国家量子实验室、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创资源,研制出中国首颗5G毫米波滤波器芯片、世界领先的语音合成技术等一批全球尖端的科技成果,并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开展产业化,形成以视听为感知、大数据为认知、人工智能为预知的坚实的企业群,为元宇宙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丰富的技术储备、坚实的产业根基。

  此外,《合肥高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8)》明确提出,将元宇宙纳入“科大硅谷”未来产业发展战略。

  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

  合肥高新区近日发布的“科大硅谷”2023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力争到2023年底,初步建成“科大硅谷”风投创投街区,集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新建或落户新型研发机构不低于10家,累计超40家;对接全球校友增量项目超800个,落地不低于160个;培育高成长企业不少于1000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超100场。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创业服务经验,创新之谷、创业之谷、创造之谷形象初步显现。

  据了解,2023年,“科大硅谷”将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如,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域设置“科大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海外联络站,试点建设“科大硅谷”校友创业飞地,建立安徽省高科技园区联络机制,通过跨组织协作和联动实现各类服务要素聚集,形成以项目落地为导向的协同合作体系。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实体化运行,推动实施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监管和数据平台项目、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种业合作项目、无人体系产业博览会等首批重点项目落地。高水平建设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聚焦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推进深空科学城规划建设。

  此外,积极整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大仪器设备共享清单,依托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建立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行业发展机制。

  其实,“科大硅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或者孵化器,而是以科技体制创新改革为引领,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量子信息迎来新发展机遇

  “到2023年底,培养和引进量子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领军人才不少于10人,集聚青年创新创业团队10个,全年遴选关键核心技术不少于15项,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创新产品不少于5项,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50家,独角兽(潜在)企业3家,量子核心企业总估值超300亿元。”

  ——这是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2023年度的工作目标。

  2023年,对合肥高新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年。2022年11月,《科技部 教育部关于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函》中,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是唯一一个被列入建设试点培育的项目。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目前合肥高新区正在加快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园实体化运营,依托科大先研院或“鲲鹏大厦”,先期打造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启动区,主要功能定位于中国科大和国家实验室量子科研成果外溢转化承载区、全球量子信息早期项目孵化基地、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成果集中展示功能区,启动区争取于今年3月底前挂牌开园。

  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加快推进国盾量子科技园二期、本源量子计算产业园、国仪量子科仪谷3个专业产业园建设,围绕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赛道领域,打造专业化产业载体。紧密围绕三家龙头企业和国家实验室,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招引培育不少于10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产业园,逐步形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力争2023年上半年实现国盾量子科技园二期项目、本源量子计算产业园开工建设,国仪量子科仪谷一期项目建成、逐步投入运营。

  在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建设的同时,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近日发布了国内首个量子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协同计算系统解决方案(“量超协同”)。该“量超协同”计算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包含了量子计算机和经典的CPU/GPU计算部分,通过“本源司南”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资源调度,让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合作来完成计算任务,可以充分发挥量子计算和超算的优势。

  本源量子同时宣布,已研发出量子芯片的“火眼金睛”——无损探针仪和量子芯片“激光手术刀”——激光退火仪两台量子芯片工业母机。前者是发现问题,后者用来解决问题,两者相互配合可生产出更高质量的量子芯片。一切都在朝着研制新型的更高位数的量子计算机前进。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

  “2022年是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一年,现已集聚企业400余家,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约267.36亿元,增速达69%;完成税收约19.34亿元,同比增长29%。”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2年,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智飞龙科马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安科生物、同路生物等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安科生物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贝克生物的300毫克拉米夫定片是国产第二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华方医药盐酸文拉法辛控释片中标国家带量采购。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于2022年3月获准附条件上市。

  此外,合肥高新区一直深耕精准医疗领域,多项核心技术达到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系统已进入全面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即将开展医疗准入和临床治疗;科大福晴高端1.48T超导磁共振系统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磁共振装备,已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中科普瑞昇肿瘤原代细胞研究平台,实现免疫细胞治疗关键技术突破;中科类脑完成全球最快的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设备研制,可在2小时内完成 0.5μm分辨率的小鼠全脑成像;美亚光电研发的国内首台口腔专用CT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集聚了诸如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发明者之一俞君英创建的中盛溯源等国内领军企业,干细胞技术在全国走在前列。

  同时,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逐渐形成。截至目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40余项,在研一类新药达30个,授权发明专利5700余项,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50余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9个。创新基础平台重点有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安科生物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赫赛汀)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是国内第二个申报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开启首例质子治疗临床试验,加快正式开诊步伐;中科普瑞昇推出DMPK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小分子新药开发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博生吉安科与安徽省立医院联合开展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血液肿瘤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03-06 全力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0110.html 1 合肥高新区拉开高质量发展新序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