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婷婷
奋起争春,谋定快动。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拉高标杆、乘势而为,锚定更快更优更好,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持续改革,将优化法治、政务、政策、市场、生活五个环境一体推进,把营商环境评议话语权交给企业,做到有呼必应、有难必解、有堵必通,全力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营商高地。
用服务之诚铺营商坦途
走进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单晶硅生产车间,千余台行业领先的1600型单晶炉正在全线运转,这里人们蓬勃向上的干劲充盈着这家包头光伏产业领军企业。
“包头有投资光伏产业的能源基础、令人满意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光伏产业的广阔市场,因此,双良入驻包头稀土高新区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破土、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取得达产、当年经济效益。”双良总经理刘国银表示。
“我们企业落地包头稀土高新区5年来,产能从最初的2000万支提升到2022年的2亿支,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以及包头市在电价、产业资金补贴、用工等多方面的大力扶持。”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德光表示。
不久前,包头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聘请了7名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对上半年未通过高新技术评审的企业进行“集中会诊”“一对一辅导”, 围绕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积极整改,为再申报工作打好基础。
为做好企业发展的“贴心人”,包头稀土高新区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积极引入“人民学习智慧教育”平台,通过邀请国内资深团队专家授课,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国内外名师优质资源。
为落实落细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包头稀土高新区围绕包头市一系列相关政策快速行动,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引导、实地走访和专题培训等举措,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严控涉企收费,全面降低企业用地、用能、用工、融资和物流成本,推动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充满活力。
以亲清关系促企业提效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紧扣包头市“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集成深化“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带方案出让、交地即发证、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等政策,不断压缩办事时限、缩减办事流程;为企业规划审批路径,指导项目同步实施审批手续,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出谋划策、协调各方解决,做好企业的“外脑”服务;深入开展“区域评估”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推行“标准地”制度,为闲置土地建“户口”、找“婆家”。
包头稀土高新区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落实《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决策行为、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依法公平妥善处理市场主体间纠纷,努力让市场主体和企业家满意、放心。全力当好企业的法治“店小二”、市场经济秩序的法治“护航员”,以“企业所需就是我们的责任,企业所急就是我们的目标”为落脚点,找准制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难点、堵点、痛点,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效。
包头稀土高新区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举办政企恳谈会,推行“无事不扰、有事上门”制度,做到企业创新孵化时必访、经营困难时必访、登记纳统时必访、战略调整时必访、增资扩产时必访、筹备上市时必访,坦荡真诚地与企业家交朋友,理直气壮地支持企业健康发展,齐心协力为企业产品当好宣传员和推销员。对企业提出的需求,凡区级权限及以下的事项马上办,对区级权限以上的,事项要当成自己的事,全力跑办,迅速帮助解决。
聚人才之力筑发展之基
“政府很给力!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申请的‘信秒贷’资金很快到账,并成功地购买了职工股。”近日,获批授信510万元的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17名员工欣喜不已。
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稀土高新区人才引进培育八项措施》,匹配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推动人才政策落实;推动《包头市重点产业博士硕士引进行动计划》等政策落地,用好市级拨付专项资金280万元,包头稀土高新区1:1匹配280万元,成功为重点领域企业引进博士硕士紧缺人才39名。
包头稀土高新区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累计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研发中心、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新区创新联合体等各级各类研发平台158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华北电力大学等50所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包头师范学院、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推进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产业学院”建设,打造集产学研教一体的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包头稀土高新区围绕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采取“带土移植”“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事业编企业用”等多种方式集聚人才,构筑起相关行业领域的人才高峰。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持久战,包头稀土高新区主动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优化,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大考中奋力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