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A8版:创新园区

江阴高新区:奋楫扬帆风正劲 三十而立再出发

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

  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大楼

  活力迸发的江阴高新区  本版图片来源:江阴高新区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部大楼

  江阴市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蟠龙山公园

  智建美住

  天江药业

  风和医疗

  法尔胜

  ▶  朱新开 李群益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江阴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攻方向,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江阴市项目建设主阵地、创新创业主力军、开发开放主窗口。今年是江阴高新区建区30周年,面向未来,江阴高新区将紧紧围绕“科技驱动的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集聚高地、产城融合的宜居高地”总定位,打响“四大攻坚战”,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


  江阴高新区的前身是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993年升级为江苏省经开区;2009年8月更名为江阴高新区;2011年6月,升级为全国第二家县级市国家高新区。2013年2月,江阴市委、市政府设立青阳工业园区,以此作为江阴高新区的产业拓展区。2014年10月,江阴高新区进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列。目前,江阴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其中本部53平方公里、青阳园区26.8平方公里。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江阴高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苏南自创区建设为主攻方向,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江阴市项目建设主阵地、创新创业主力军、开发开放主窗口。

  十年铸辉煌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高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GDP)由458亿元提升到117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42.05亿美元提升至118.79亿美元,企业销售额从1888.18亿元提升到6343.59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6.98亿元、到账外资44.31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以占江阴市5%的土地,贡献了1/2的到位注册外资、1/2的进出口总额、1/4的GDP。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江阴高新区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8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系列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的盛合晶微项目、总投资75亿元的长电科技系列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了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中信泰富特钢、长电科技、天江药业等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以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国家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分区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城市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创新动能日趋澎湃。江阴高新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区工作的核心位置,“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创新路径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体系初步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梯队初步育成,先后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7家、新型研发机构3个、异地孵化器5个、海外孵化器3个。高新技术企业从10年前的23家增至2021年底的超过180家,有效发明专利从338件增至17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48.6%提升至7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提升至5%。

  截至2021年底,全区人才总量4.2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6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7名、江苏省“双创人才”49名、江苏省“双创团队”6个、院士工作站22家。获评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兴澄特钢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长电科技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长质量奖,神宇通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改革开放活力迸发。江阴高新区积极抢抓 “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集成改革等重大发展机遇,实施高新区与城东街道“区街合一”改革,组建社会事业局、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开启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新模式;推进国资公司市场化改革和招商招才体制市场化改革,组建功能性基金群。吸引了24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创成首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深化“告知承诺制”“证照分离”“容缺受理”等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综窗”改革,“澄事之窗”自助服务区全覆盖,企业开办“全链通”0.5天办结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江阴高新区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超1000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从10年前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底的3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从59.4%提升至79.4%;市政雨污水主管网覆盖率近100%,主要入江河道好于或达到III类水质比率达100%;完成长山宕口山体修复及复绿工程,整治空闲土地5000亩。园区工改全面启动,2021年腾退低效用地804亩、盘活存量土地1654亩。积极响应“双碳”战略,编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江阴高新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26个村整合成12个社区,居民收入由10年前的1.9万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6.52万元,增长超过2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政府保养金均增长了2倍。建成安置小区200余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学校12所,改、扩建医院2家;蟠龙山公园一期建成开园,民生支出累计近100亿元。白屈港以西城市更新全面启动,引进落地苏州外国语学校江阴校区、星河国际小区、星河湾国际社区等高端配套,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智慧城市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处置办结率达98.7%。推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安全稳定风险排查化解,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群租房等专项整治,排查整改隐患2000余处,安全生产评比荣登无锡市红榜,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获评江苏省信访系统“人民满意窗口”建设质量提升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

  着力打好“四大攻坚战”

  面向未来,江阴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科技驱动的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集聚高地、产城融合的宜居高地”总定位,全面把握高新区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保持头脑的开放性、拓展工作的深入性、强化发展的探索性,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

  未来,江阴高新区将重点打好“四大攻坚战”。

  全力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虎口夺牙”“先下手为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冲劲,一刻不松招大引强、一招不让提升“五率”(签约项目备案率、备案项目开工率、当年投入完成率、项目竣工投产率、最终产能达效率)、一以贯之育强产业。围绕“1+3+1”产业体系,深入实施驻点招商、中介招商、基金招商,探索开展飞地招商、载体招商,一手抓“链主”“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系统规划建设微电子、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主题产业园,形成项目招引的“葡萄串”效应,在延链补链、铸链强链中提升竞争力。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对照上级政策和周边先进,加快制定更具竞争性和导向性的产业链政策体系,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聚焦“落地、开工、生产、达产”4个维度,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三提三即”改革,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严格按照投资协议对赌条款和投资发展监管协议,对已投产项目动态跟踪、强化督导、定期研判,将奖补政策与项目绩效相挂钩,推动项目快投产、出成效。

  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活力之源,以苏南自创区建设为主线,全面开展创新提质行动,提升高端主体创新动力和挖掘一流人才创业潜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和创新创业生态吸引力,全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科创高地、人才高地。全面落实“科创江阴”建设任务,深入实施载体扩容计划、高企倍增计划、人才集聚计划、生态培育计划“四大计划”,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过程孵化体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家”全方位的人才引育体系、“政策+金融+平台”全要素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创新生态蓬勃生长。

  全力打好城市品质攻坚战。坚持把园区建设和生态优化作为关键之举,强化“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全力打造“科技魂、国际范、现代化、山水韵”的东部科创新城。瞄准“东部科创城、城市副中心、美丽高新区”的最新定位,根据南沿江和盐泰锡宜两条高铁穿境而过的战略布局,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建新城”的实施步骤,进一步优化规划,更加突出与主城区的无缝衔接,更加突出科创因子的充分迸发,着重谋划好创新核心区和科技创新走廊“一区一廊”。以提升区域竞争力、资源吸引力为宗旨,加快编制江阴高新区新一轮全域整体详细规划和重点片区设计,完善“1+N”规划体系,攻坚滨江城市更新项目等重点地块拆迁腾退,高效盘活土地资源。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重点河道优III比例逐年上升,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降”,加快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江阴高新区发展最靓丽的底色。紧扣城市更新规划目标,实质性启动长山、山观老旧集镇成片开发更新,稳步推进白屈港两侧升级提挡,加快建设沿河景观带、高新科技集聚区等重点工程,科学布局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地等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副中心。

  全力打好社会治理攻坚战。坚持把园区治理作为基础工程,根据开放园区本质属性,按照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在高效治理上下功夫、作探索。经济发展领域,制订符合高新区实际的助企纾困帮扶政策,及时帮助解决供应“断链”、订单“断需”、资金“断流”等问题。坚持“经营园区”理念,按照“融资发展、投资创收、投融并举、反哺财政”的经营目标,推进国资平台市场化改革,实施投融资分离运作,进一步提升对外投资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运行好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天使种子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中小企业转贷基金、互助转贷基金,推进成立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构筑起企业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行政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江苏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证照分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系列重点改革工作,健全完善区街合一的行政管理体系、集中高效的行政审批体系;建设智慧环保监管云平台,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治理领域,建好用好444个精网微格,完善“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的城市治理长效体系,形成更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园区治理格局。严格落实中央“15条”、无锡“55条”、江阴“58条”硬措施,紧盯城镇燃气、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防范好非法集资、企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力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群众安宁。瞄准“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目标,奋力探索共同富裕,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展保持同步,更大力度招引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高端优质公共资源,让群众百姓真正感受到共富的成果。

2022-12-26 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9461.html 1 江阴高新区:奋楫扬帆风正劲 三十而立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