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A6版:创新园区

青岛高新区:勇立潮头向未来

  美丽的青岛高新区  本版图片来源:青岛高新区

  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2022年青岛市国家高新区专委会暨重点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现场

  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启动会上,青岛作为典型单位之一交流发言。

  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 肖玲玲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青健


  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战略、承载青岛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火炬”和“引擎”担当,30年来,青岛高新区以奋斗之名,执创新之笔,在昔日盐田荒滩上绘出一座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之城、产业集聚的未来之城、助企便民的活力之城、宜业宜居的生态之城。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奋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为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城市、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30年正青春。诞生于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的青岛高新区,带着改革创新的基因,展现出一往无前的澎湃力量。在创新驱动下,在一次次奋进中,这里的“1+2+1”现代产业体系蓬勃发展,这里的教育医疗卫生体系日臻健全,这里的城市配套日趋完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青岛高新区勇立潮头向未来。

  强创新

  科技之城脱颖而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高新区,青岛高新区笃行不怠,正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主导优势,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迈进。目前,青岛高新区拥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98家,高新技术企业141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山东省第一。

  在青岛高新区,科技企业是创新舞台上毋庸置疑的主角。

  专注三维机器视觉技术领域,经过7年时间的创新研发,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内三维机器视觉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3D视觉技术就相当于一双眼睛,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为机器装上‘明眸慧眼’。”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俊兴表示,“我们的精度能达到0.01—0.2毫米,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专注海洋养殖领域,凝聚研发人员5年的努力、经过上百次的试验,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清合金网衣,解决了海洋养殖领域长期存在的网衣易附着、强度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网箱抗风浪性能差、有效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等痛点,填补了防附着网衣的行业空白,助力规模化养殖走向深海。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一批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壁垒坚实的“排头兵”企业在青岛高新区不断涌现:将核心技术攻关与真实场景需求牢牢结合,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打造出世界唯一全机型、国内唯一多矿种、全场景适配的智慧矿山操作平台;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的冲焊桥壳总装自动化生产线,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企业不断创新的背后,正是青岛高新区给予了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撑。“青岛高新区出台了‘科创36条’‘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介绍说,去年他们公司获得了200万元的研发支持补贴资金,加上税务方面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让他们又节省40万元。与此同时,青岛高新区推出“高新贷”,专门用于扶持区内小微企业的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科技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发展,导致资金流转减速。”青岛珞宾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庆亚表示,拿到“高新贷”,帮他们解决了融资问题,“及时给我们企业补充经营发展的‘血液’,对我们开展新的业务、加快推进项目研发进度等帮助非常大。”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青岛高新区将继续创新手段,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技术优先发展,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更足的创新后劲,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活力激荡的科技之城。

  强产业

  未来之城磅礴欲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抢占赛道、布局未来。为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产业结构由之前的“3+1”主导产业调整为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为核心产业的“1+2+1”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青岛高新区未来的航行锚定新坐标,锁定新方向。瞄准“高”“新”,青岛高新区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中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同时通过发展中药、第三方医学检验、医疗服务、药械流通等领域,进行产业链补链、强链。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与青岛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合作,7个重磅合作项目签约启动。其中,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的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项目已奠基开工,这是继无锡、泰州供应基地之后,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又一重要产业布局,也是阿斯利康全球生产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6月,阿斯利康正式宣布成立以罕见病诊疗为主题的青岛区域总部。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说,随着一系列重磅项目在青岛高新区落地,中国在阿斯利康全球药品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日渐提升。

  作为核心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备受关注,成绩斐然。据悉,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华东基地等研发产业化项目150多个,已建、在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山东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中心)10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聚了青岛市1/3的医疗医药产业主体,贡献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1/4的产值。海尔生物、易邦生物两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占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链的1/2。青岛易邦高等级病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山东省首家由企业承建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同类实验室中规模最大、实验种类最多的实验室;康复大学参与建设的山东省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实现了青岛市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康复大学为青岛高新区相关产业的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依托康复大学,青岛高新区将突出康养特色,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同时,加快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两个青岛市级千亩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集聚成势不仅体现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链条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业梯次和产业闭环,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机器人排名前十的企业落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抢抓数字机遇,聚焦信息安全、大数据、智能软硬件等重点领域,青岛高新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的未来之城。

  强服务

  活力之城跃然而出

  激活创新活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除了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青岛高新区持续创新服务手段,修炼优化营商“软实力”。推出“承诺即开工”审批模式、实现施工许可“零材料”申报、打造企业智能登记小程序……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政务服务可谓新招迭出、亮点纷呈,聚焦审批服务改革,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探索审批改革新路径,构建政务服务新生态,全力以赴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先后在园区5家产业载体内建起政务服务的“微窗口”。这些“微窗口”既可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业务自助办理、证照自助打印、全科审批及涉税业务远程视频实时咨询、免费帮办代办等政务服务“标准清单”,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惠企政策咨询、园区服务等产业载体服务“特色清单”,让企业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园区“10分钟政务服务圈”。企业“少跑腿”对应的是服务“多跑路”。为助力企业发展,保障重点项目如期交付,青岛高新区为企业推出“点菜单”式主题服务,为重点项目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同时创新推行“首席审批服务代表”制度,第一批33个高频事项实现“事项当场决定、审批不出科室”。

  为加快项目落地进程,青岛高新区针对申报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以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加快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梳理落实施工许可“一件事”、联合验收“一件事”、公用事业“一件事”等服务举措。通过多事合一审批服务模式,项目申报审批真正做到减环节、简流程、优服务、提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多头跑、折返跑”等问题。

  与此同时,不断创新金融手段助企“纾困解难”。其中,“高新贷”已为40余家企业发放贷款突破1.5亿元。“‘高新贷’确实帮了我们的大忙。”青岛高新区一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说,“公司此前接到一笔订单,但因资金短缺,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一筹莫展之际,高新区财政金融部门得知这个情况后,帮助协调区内金融机构,给我们提供了200万元‘高新贷’,让我们渡过了难关。提交申报材料后,三四天时间资金就到账了,拿到了资金,我们立即用于产品生产。这一订单的完成,直接为我们带来了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除了“高新贷”,青岛高新区今年还在青岛市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订单贷”;探索设立3亿元天使母基金和10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以打造科技创新基金矩阵等方式,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与此同时,依托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搭建科技金融联盟等措施,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让金融活水更好地赋能科技企业发展,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打造科技企业茁壮发展的活力之城。

  强配套

  生态之城破茧而出

  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软硬兼施”,在推动区域发展方面则“内外兼修”。行走在青岛高新区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一栋栋造型优美的商业楼宇、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住宅,还有不断增加的商业综合体,无不诠释青岛高新区的独特魅力:这里既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沃土,同样也是“诗和远方”。

  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品味,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形象。青岛高新区北部主园区自建设以来,按照“城区即景区”的总体构想,在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形成“一心一带三园”的空间布局。澜湾艺术公园、祥茂河体育休闲公园、葫芦巷水系为工作和生活在高新区的人们打造出一座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态之城。今年以来,响应青岛市号召,青岛高新区启动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不断为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按照“点、线、面”工作思路,青岛高新区计划3年内实施公园绿地、水系景观提升,口袋公园、道路节点建设等50项工程,总投资约56.1亿元。

  今年5月初,祥茂河滨水公园提升工程开工建设,规划四大片区、六大实施内容,据了解,目前公园西岸水幕电影、渔盐文化广场等建设已接近尾声,东岸正进行儿童设施设置及园路修整,预计年底竣工。“今年下半年,青岛高新区中心湖及人工河岸公园,丰沛路口袋公园、乐融路口袋公园以及华中路门户节点,智力岛周边环境提升,滨海步道提升等工程也将陆续启动。”青岛高新区建设部项目推进三部负责人袁洋表示。

  交通路网畅通是群众的生活需求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下大力气突破交通瓶颈,2020年,双元路与双积路节点立交工程开通,地铁8号线通车;2021年,困扰青岛高新区10年的华中路贯通;2022年,胶州湾大桥降费,从胶州湾大桥青岛端到红岛南收费站,费用由10元调整为5元。与此同时,以“融合发展”“内联外通”为导向,青岛高新区全力推进内部路网建设,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15条断头路全部贯通。“下一步,我们计划投资6989万元对高新区剩余的61条道路进行交通设施提升,更好保障辖区市民安全出行,助力创建文明典范城市。”青岛高新区建设部部长周松表示。

  推窗见绿,景美路畅。在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共融中,青岛高新区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彰显魅力的绿色生态之城破茧而出。

  30年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条崭新的起跑线。“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青岛市委‘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的目标,‘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争当青岛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在青岛市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展现‘高新’担当、做出‘高新’贡献。”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城阳区委副书记李天传说。

2022-12-26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9459.html 1 青岛高新区:勇立潮头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