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A3版:热点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全球首发

北京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位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12月19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GIHI);自然(Nature)官网同步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报告中文版和英文版。该报告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位列第三位,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均进入全球前十强,分别位居全球第六、第十位。

  据了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是自然集团、清华大学着眼于评估全球典型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而开发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数。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指数指标体系不断优化、评估范围更加合理、客观性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通过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等3个维度的31项指标,对全球100个城市(都市圈)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反映了世界创新版图变化趋势以及我国重要城市的创新表现。指数报告显示,纽约、旧金山—圣何塞、北京、伦敦、波士顿、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日内瓦、巴黎、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前十强。

  指数报告认为,全球不同区域科学中心和创新生态的异质化竞争程度加深。体现在:美国城市以科技人才资源、知识创造、开放与合作、创新支持见长,欧洲在公共服务和创新文化方面具备优势,亚洲城市则在科研机构与科学基础设施方面表现突出;亚洲城市正在推动国际创新版图向多极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中国主要创新城市表现不俗,5个城市进入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前20强,北京在科学基础设施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表现突出,8个国内城市跻身绿色低碳发展前10强,北京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居于全球首位;另外,北京持续汇聚世界顶级科研设施、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在创新型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博士表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国际开放合作对创新产出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中国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指出,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上快车道,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进入全球前10位,北京首次跻身全球前3,同时,中国共有19个城市进入全球百个科创中心城市榜单。他建议发挥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战略科技力量取得标志性成果,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下一步,北京将着力培养和集聚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着重提高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科研院所技术攻关能力、企业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和国际影响力企业,特别是在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

2022-12-26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全球首发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9452.html 1 北京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