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评价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普遍提升,重大战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5.42分,比2012年提高15.14分。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为区域创新发展指明方向,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三个梯队见证
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说,本年度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国31个地区可划分为创新领先地区、中等创新地区和创新追赶地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2022年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与2012年报告排名完全一致;第二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分的地区,2022年包括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21个地区,较2012年增加14个地区;第三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在50分以下的地区,2022年包括青海、云南、新疆和西藏4个地区,比2012年减少14个地区。
三大科创中心
引领地位强化
关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报告亮出数据说话。
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6.2分,综合排名全国第二位。R&D人员数为33.6万人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44%,位列全国第一;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6316.2亿元,占全国总额的22%。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交出的成绩单引人注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多年排名全国第一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指数排名全国第一;R&D经费支出1615.7亿元,与GDP的比值为4.17%……
“长三角在上海的引领下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玄兆辉说,江苏和浙江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五位和第六位,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效能快速显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同样显著。广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四,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技术成果市场化、资本生产率均居全国首位。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集群,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位。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地区
表现不俗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以武汉为创新高地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三省R&D经费支出、R&D人员占全国比重均为9.5%左右。长江上游地区,包括以重庆和成都为高地,辐射引领四川、贵州和云南,R&D经费支出、R&D人员占全国比重均为8%左右,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为10%。
报告显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其中,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第九位,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四位;山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第十一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比上年提升7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发展的区域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战略布局。”玄兆辉直言,在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还有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如部分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增长乏力,区域企业创新活跃度有待提升等。
为此,报告建议,面向未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发挥区域创新在塑造国家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区域间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