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第A7版:创新园区

奋进三十年 惠州仲恺高新区迎蝶变

  惠州仲恺高新区工业标准厂房集中投产仪式。  本版图片来源:惠州仲恺高新区

  仲恺大道 钟泽民/摄

  智慧大道、惠桥快线 凌小花/摄

  华星光电

  亿纬锂能生产车间

  惠州仲恺高新区召开高层次人才干部座谈会。 刘铭/摄

  ▶ 孙成园 贺井瑶  本报记者 李洋


  从面积8.8平方公里到345平方公里,30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的产业棋局与版图,在持续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升级与完善。如今的惠州仲恺高新区不仅是全国移动智能终端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集聚区之一,而且是全球重要的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先后引进培育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中外企业,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首批十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17个“国字号”招牌。

  近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优化确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等5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5+1”现代产业体系,在“5+1”现代产业体系中,高新区内均有行业领军企业。


  1992年刚成立时,惠州仲恺高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高新区内只有一条宽9米的惠樟公路和几家不成规模的来料加工企业,30年栉风沐雨,一代代高新区人凭借着在百折不挠中淬炼而成的“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区域精神,激荡起逐梦不息、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如今的惠州仲恺高新区,不仅是全国移动智能终端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集聚区之一,而且是全球重要的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先后引进培育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中外企业;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首批十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17个“国字号”招牌;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一路跃升至第32位。

  披荆斩棘开新路

  时间是见证者,数据是发言人。一串串数字,清晰定位了一个“而立之年”高新区的成长坐标。

  1994年,惠州仲恺高新区开始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惠樟公路由9米拓宽到60米,2002年惠河高速建成通车。2004年,惠州仲恺高新区整合惠台、松山、平南形成“一区多园”发展体制,彩电、激光头、光盘驱动器等电子产品年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手机产销量全国排名第二,与此同时惠州仲恺高新区先后获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

  2010年2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赋予惠州仲恺高新区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扩大了管理范围,区域面积拓展到345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四园五镇”的发展格局。

  从面积8.8平方公里到345平方公里,30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的产业棋局与版图,在持续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升级与完善。与此同时,高新区“二次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08.4亿元;营业收入3045亿元,增长22.7%,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村庄,现在工业(大楼)已经(建)起来了,配套设施也建起来了或陆续推进。”对于眼前的变化,大韩集团董事总经理黄辉华如是感叹。实际上惠州仲恺高新区更深刻的“巨变”,是30年来内生动力的持续增长。“2021年,惠州仲恺高新区以惠州市3%的土地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惠州市约50%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1/3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及占惠州市16%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惠州高质量园区行座谈会现场,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俊介绍说,如今的惠州仲恺高新区吸聚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企业入驻,在全国高新区的最新综合评价排名中跃升至第32位,取得了惠州仲恺高新区历史上最高排位。

  蝶变的背后,有哪些“仲恺经验”和“仲恺密码”?汤俊总结了4点经验:一是抓工业、抓制造。目前智能装备融合了大数据、传感技术等,其产值高、堆头大,动辄成百上千万元,因此一定要抓好装备制造业,通过算力、算法做成识别装备,从而引导这一产业集聚发展。二是要做好城市配套。现在园区内项目是起来了,但有的道路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园区最需要的是基础配套,为此惠州仲恺高新区积极主动融入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整体按照“适度超前、立体现代、智能智慧”的规划建设理念,加快建设内优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好公共服务、智慧化等配套设施。三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以对园区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持续提升重点高新区产业发展承载力。四是营造安居乐业的创业氛围,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惠州仲恺高新区率先试点探索的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被写入广东省“民营经济十条”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创新引领谱新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多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恺炬创新行动、恺旋人才计划、互联网+仲恺智造、恺源行动计划”四大行动计划,基本形成覆盖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扶持、创新服务、人才奖励等各环节,囊括孵化器、科技金融、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等各领域的创新政策体系,为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2012-2021年,惠州仲恺高新区财政累计投入科技资金54.85亿元,年均增长25.5%;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677家,拥有广东省级工程中心7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存量10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130家,各项创新指标稳居惠州市首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惠州仲恺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以“一企一策”的形式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或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平台给予用地或资金支持,去年全年拨付场地租金、研发补贴等费用共计1239万元;引进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江苏大学惠州创新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促进高新区内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高新区技术转移及招才引智平台累计服务企业4651家,促成技术项目落地150项,在线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达1.67亿元。去年,惠州仲恺高新区还发布了发布“3+1”人才新政,发放人才津补贴近4000万元,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21人,新增广东省博士工作站2家。截至目前,该高新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13个,惠州市级以上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当年新增博士和硕士数量等多项指标,稳居惠州市各县(区)首位。

  惠州仲恺高新区积极构建“双创”服务体系,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截至9月底,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引进创新创业项目10项、港澳青年创新园7个;全区新增在孵企业超过70家,孵化载体2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广东省级孵化器3家、广东省级加速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在孵企业超700家,孵化面积80万平方米,加速器联盟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孵化育成体系各项指标占惠州市60%以上,持续领跑惠州市,累计孵化上市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70家。孵化器毕业企业亿纬锂能2009年10月上市,目前市值已达1700亿元。该高新区连续承办6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惠州(广东·惠州赛区)暨“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发动516家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合计3家企业获国家级奖项、51家企业获广东省级奖项、72家企业获惠州市奖项,创新创业氛围愈发浓郁。

  产业立本筑新区

  为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惠州仲恺高新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推动全区主导产业由21世纪初的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升级为2010年代的平板显示、移动互联网、LED、新能源和云计算、智慧装备等“4+2”产业体系。近年来,该高新区着眼全球高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惠州市委、市政府“2+1”产业集群部署,做优做强移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等5大制造业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5+1”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惠州仲恺高新区高度重视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了旭硝子显示玻璃、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创维数字等一批优质项目,构建了超高清视频显示“基板—面板—模组—整机”完整、自主、可控的研发制造产业链;培育了德赛西威、华阳通用、博实结等优质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引进培育了赣锋锂业、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的优势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该高新区今年1-9月新落地项目234宗,计划投资512.31亿元,预计产值1119.27亿元;新动工项目26宗,计划投资约309.21亿元,预计产值653.55亿元。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51个,总投资977.19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94.04亿元,1-10月份,已完成投资约196.13亿元。

  如果把30年的发展史比喻为一曲豪迈激扬的交响乐,那么每一段历程都是一段华彩的乐章,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响亮的音符。时光倒回21年前,最初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成立的亿纬锂能,原本是一家以做电池起家的新能源“小企业”,但通过深耕细作,终成长为为数不多同时掌握锂原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专业制造商,并在消费电池和动力储能电池等细分领域异军突起,如今业务遍布全球,从而在这一领域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我们是仲恺土生土长的创新型企业,从零起步。”在今年4月亿纬动力xHEV电池系统项目的投产仪式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博士深情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感恩惠州仲恺高新区这片热土,对这里充满了特别感情。”更令人振奋的是,投资22亿元的动力电池研究院即将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建成,2500名行业一流工程师将汇聚于此,相邻的第30、31工厂也有望年内建成投产。目前亿纬锂能正全力落实100GWh动力储能电池战略规划,计划3年左右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建成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的国际一流灯塔工厂。

  亿纬锂能的快速发展,是惠州仲恺高新区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的一个缩影和见证。经过30年的深耕厚植,该高新区不仅培育了TCL、德赛、亿纬锂能等本土知名企业,先后集聚了华星光电、旭硝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了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和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该高新区液晶电视机、车载娱乐信息系统、锂电池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截至9月,该高新区已有23家工业企业完成10亿元产值,8家工业企业完成50亿元产值,4家工业企业完成百亿元产值。

  如今,惠州仲恺高新区共有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企业7家、百亿级元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广东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5家,形成了由若干根植性强的“链主”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协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始终把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上云上平台”,推动企业内部、企业间、产业链间的数据集成应用,核定“上云上平台”企业96家,奖补资金1283万元;支持企业构建5G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企业13家,奖补资金2986万元;推动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对研发制造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44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278家企业被认定为数字化转型企业。

  高效服务成就高质量

  在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向前的同时,惠州仲恺高新区格外注重民生工程,每年坚持将七成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建设,新改扩建仲恺中学、仲恺高级中学、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九学校、惠州仲恺高新区第十小学等一批学校,建成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新院、潼湖卫生院、38间村卫生站等一批医疗设施,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增进高品质民生福祉,向着“十四五”目标——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家一流高新区迈进。

  今年4月11日,和畅一路、惠桥快线、智慧大道3条市政道路同步通车,这意味着惠州仲恺高新区打通“一环八射”任督二脉,“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有效疏通了仲恺高新区东接惠城、西接东莞的关键“经络”。

  日益雄厚的产业基础、愈加顺畅的交通路网、迅速集聚的人才储备、持续发力的科技创新等四大优势,是支撑头部企业选择落户仲恺高新区的关键。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OO王成表示,过去几年TCL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智慧区已经投资120多亿元,高新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店小二”的服务理念等也让落地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实际上,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一直是惠州仲恺高新区创建良好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该高新区首创的“首席服务官”制度,面对面研究解决企业问题,为入驻企业提供贴心的政务服务;“一窗通办”“照章户税”“智惠批”“涉企事项周六延时办理”等创新项目审批方式,实现“仲恺速度”;在医疗、教育、文体娱乐等方面为企业落地提供高品质配套服务。近年来,在良好的区位优势、“店小二”式的营商环境、高效的行政服务等多项优势的加持下,惠州仲恺高新区成为多地客商投资创业的首选项。今年上半年,惠州仲恺高新区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6.08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4.90亿元,同比增长9.7%,两项指标总量和增速均居惠州市第二位。

  2021年,惠州仲恺高新区描摹了“十四五”发展蓝图,目标在“十四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前30名。

  “十四五”开局之年,惠州仲恺高新区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全年GDP达808.43亿元,首次突破80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惠州市第二;GDP同比增长17.9%,增速位列惠州市第一。

  三十而立再出发。如今,这份成绩单再次刷新“仲恺速度”。2022年前三季度惠州仲恺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2344.27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增加值实现412.5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产值总量前30名重点企业1-9月预计完成产值1585.77亿元,同比增长10.5%。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平安、更加幸福的国家一流高新区建设新局面正在徐徐展开。

2022-11-21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9195.html 1 奋进三十年 惠州仲恺高新区迎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