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第A14版:企业 事件

补齐短板 高质量推进数字化转型

  ▶  本报记者 李洋

  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8%。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的数字产业化发展目前正处于加速赋能阶段,数字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引发产业要素裂变聚合,推动生产力组织方式日益走向平台化、共享化、智能化,深刻改变传统行业链条环节、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同时也催生出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活动和价值空间,为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我国数字产业化目前已经渡过了艰难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各类数字企业纷纷成立,数字服务开始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前期研发投入开始取得市场回报,并逐步成为市场赢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表示。

  “整体来看,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农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普及,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显著加快。但也必须认识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脆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仍面临困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走引进吸收、跟踪模仿的传统道路依然寸步难行。”赛迪顾问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刘旭表示。

  针对此阶段特征,刘旭说,未来要坚持创新为上,瞄准关键技术瓶颈集中突破,补齐技术短板;增强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抵御能力。

  数字化转型资深专家蔡建军表示,数字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核心科技的自主掌控能力,目前我们在AI、芯片、高端制造等数字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产业数字化在一些领先行业和企业已有较好发展,但是大量的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刚开始,缺乏顶层设计、数据质量不高、缺少复合型数字人才等共性问题较为突出。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刘旭坦言,目前,与消费领域相比,我国农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仍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开展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

  未来应如何布局

  蔡建军认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应该着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技术成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推动数据的价值真正被挖掘和释放,让数据从生产中来再回到生产中去,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实现产业的弯道超车。

  “过去数字经济更多的聚焦在产业领域,未来数字中国则是会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产业向社会治理、百姓生活进行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将会全面开花。” 蔡建军说。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进一步表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巩固数字产业发展基础,统筹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以“东数西算”工程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项目,以及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数字产业软硬件协调发展。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强有力、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强工业软件研发、数字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数字服务平台等软件建设,推动软硬件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协调发展。以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打通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更优质应用场景。

  四是加强数据立法和数字平台治理力度,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分级分类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措施。完善政企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同时,数字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数据的应用还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搭建,安全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蔡建军认为,软件、硬件和平台的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未来随着投入增加和市场的扩大,相关国内企业必然崛起。

2022-11-14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9089.html 1 补齐短板 高质量推进数字化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