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我个人很欣赏小关、小科代言的京科平台。”在9月27日举办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京科平台)建设成效发布会上,来自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的王小兰表示,自己不仅开通了京科平台的“科创号”账号而且是其深度玩家,来自不同赛道的科创主体以“号”会友,以“文”交心,打造自己独属的科创头条。
“科创号”仅是京科平台近期建设成效的一小部分。发轫于2019年的京科平台,继去年重磅升级后,近日同步发布京科平台的移动端、英文版以及中文版新功能,服务矩阵联动效应初显。一个兼具温度、深度、广度的国际化京科平台,滋养着首都创新生态圈。
京科移动端APP
提升服务温度
京科平台的移动端APP,既站在科技服务供给侧又切实从需求端出发,聚焦服务科技领域创新创业主体的应用,贯穿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园区处处长施辉阳介绍,新版APP纵向接入、横向打通13类科创高频政务办事事项,实现相关事项一站通办、集成联办、移动可办。这里每年可覆盖服务各类科技型企业、机构等超过5万家,打造高黏性用户群体。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京科APP可根据注册用户(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空间链、产业链、创新链,精准推送信息和服务。用户可在此享受到轻松的自助服务氛围。
新推出的“科创号”则自带社交属性,科创主体在这里自由分享科技动态、研究成果或是抛出需求。这个全新的京科平台,将吸引更多科创主体在此交流互动。
六大“找系列”
打通数据孤岛
目前,各类科技信息、资金、政策,其资源分散,缺乏综合性、权威性“一站式”服务平台,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难以高效、便捷地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政策、资源。为解决这些问题,京科平台形成资讯、展示、服务三大板块,以及科创指数、科创热榜、科创地图、科创日历等10余项原创特色功能,为各类科创主体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京科平台同时打通各类数据“烟囱”和“孤岛”,向企业整合开放数据和服务。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向记者介绍了京科平台推出的六大“找系列”服务新功能,包括找政策、找空间、找资金、找成果、找科研设施、找合作。六大“找系列”背后连缀着一长串真实可溯的数据,它们合力深度支撑平台服务。
比如,“找空间”提供北京41座特色产业园区、64个优质孵化器、243栋楼宇厂房等700多个优质空间载体。
“找资金”提供90种金融特色产品、56家科创基金合作的子基金、TOP100的投资机构服务信息渠道。
“找成果”筛选出优质的可转化的北京科技成果2000多项,以及2020年、2021年三新认定技术产品4800多项,其中重点筛选30多项可推广的新技术产品,科技报告3900多份。
“找科研设施”提供近1500多个北京及京津冀三地开放实验室的3万多个开放仪器设备,以及IC PARK、精雕、芯海择优、水木医疗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的30余项共性服务。
“找合作”整合“千帆计划”83家大企业474个合作需求、北京市通州区五大新场景需求,以及提供七大新兴产业100余家产业技术联盟服务渠道和45家社会组织提供的49项科技服务。
京科平台国际端面向全球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处处长郭睿介绍,京科平台英文版主要面向海外用户,提供最新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态,让他们了解“三城一区”“一区多园”;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信息、科研岗位就业机会,以及针对外国科学家的工作机会、奖项和资助项目,有助于外籍专家承担和参与课题,探索解决资金出境难题;同时提供护照、签证等办理路径;集成中关村论坛线上系统、科创数据类产品“科研城市自然指数”“全球创新中心指数”和“AI最具影响力学者检索”等。
京科平台正加速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的广度都在拓宽。
下一步,京科平台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功能,加快服务资源导入,使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更加有效的信息和服务,更加有效地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互促、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局面,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据悉,京科平台由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办,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牵头承办、共同建设,是展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的窗口和门户。迄今,京科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450万人次,日访问量达2.5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