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柯岚 本报记者 叶伟
集成电路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西部(重庆)科学城瞄准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基地的目标,围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用好各类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上半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重点企业20多家,产值约占重庆市相关产业的80%。
龙头牵引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发展快要靠“龙头”带。近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目前,这里每个月都有约6万片晶圆下线并运往全国各地,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
据介绍,华润微电子今年一季度晶圆生产和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1.7%、41%。同时,该公司“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功率封装与先进封装项目”,都是重庆市2022年重大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可投产。
近年来,西部(重庆)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初步显现,集聚了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中国电科、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集成电路产业的头部企业,建成了华润微电子8英寸功率等一批集成电路重点产线,基本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芯片全产业链,初步构建了涵盖人才培养、产业孵化、验证仿真、工艺服务的产业创新生态。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集成电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更是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产业。
9月7日,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揭牌。该研究院将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优势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资源优势,成体系布局集成电路、微声电子、半导体光电子、传感器等芯片技术发展,完善芯片产品产业链,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乃至重庆“强芯固基”的主力军。
像这样着力解决芯片“卡脖子”技术、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研究院所,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还有很多。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已构建起从EDA平台、共享IP库、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新产业链,集聚模拟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以上集成电路相关研发机构28家,年研发投入达19.8亿元。
高精尖人才不断涌入
集成电路产业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快速发展,除了大力搭建平台外,西部(重庆)科学城各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具体举措,助力人才与园区实现“双向奔赴”。
联合微电子中心是中国电科与重庆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国家级国际化集成电路新型研发机构。今年7月,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联合微电子中心迎来了来自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8所知名高校130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硕士113名,博士3名。
作为此次入职的人才之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傅怡说:“我所在的联合微电子中心主要研发硅基光电子、智能传感、高端特色工艺、微系统先进封装工艺等先进技术,对国家来讲很有战略意义,我觉得很有前景。”
“目前联合微电子中心已有400多名员工,其中近100名都是微电子等专业细分领域的高端人才,还有二三十名是海归人才。”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基光电子中心主任冯俊波说,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城出台的“金凤凰”人才政策,为中心留住人才给予极大支持。
得益于大量高精尖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联合微电子中心实现了快速发展:其打造的总投资13亿元的8英寸硅光特色工艺平台前不久竣工通线,已面向全球发布累计4套配套工艺PDK,是国内首个基于8英寸工艺线同时开放硅基光电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等4套工艺的光电集成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器件性能和工艺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具备面向全球客户提供光电微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按照《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目标,厚植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发展沃土,优化产业生态,围绕设计、制造、封测及应用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功率半导体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加快构建硅基光电子芯片核心竞争优势,培育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增长极,积极建设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