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
第A8版:园区产业

全链条推进“引聚育留”

榆林高新区建产才融合新机制

  图片来源:榆林高新区  榆林高新区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厂区

  ▶ 本报特约通讯员  高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既是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

  作为榆林市乃至陕北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新区,近年来,榆林高新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把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科技创新同步实施、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借力秦创原(榆林)创新中心建设,扎实做好人才“引、聚、育、留”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支撑作用,全力推动区域人才高地建设。

  政策引才

  对标《榆林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榆林高新区制定出台了《榆林高新区融入秦创原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榆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秦创原建设“科学家+工程师”人才团队建设项目建设方案》《雏鹰计划实施办法》等政策,着力发现、招引高技能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持续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推动创新高地建设。截至2022年8月,榆林高新区已累计为各类创新团队兑现政策性奖补3000万元,引进博士53人、硕士818人、本科毕业生1.6万人、大专毕业生1.4万人、技能人员1.04万人。

  平台聚才

  依托已建成的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中试基地、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实验与示范基地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榆林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智能制造领域浙江大学施一明团队、物联网领域西北工业大学李彬团队、精细化工领域大连理工大学刘家旭团队、安全工程领域西安科技大学翟小伟团队、中试及示范基地李世英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8个,博士20名、硕士50余名。打造“院士之家”,聘请郑晓静、王小云、周卫健3位院士为科技创新顾问和榆林“院士之家”科学家,聘请翁志黔等7名教授为“院士之家”指导专家,聘请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水木清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机构为高新区发展智囊团。

  产业育才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建设人才强区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努力,榆林高新区相继建成了中煤60万吨聚烯烃、兰石化8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延长石油80万吨甲醇40万吨醋酸15万吨合成气制油、华电榆横发电厂2X660MW发电机组、远景智能风机、城投杭萧绿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依托中煤、未来、延长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李世英、榆林高新能研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蒋梅斗、榆林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任红艳、陕西艾克莱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齐涛、榆林碳氢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王连祥、榆林久扬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袁致奇等一大批人才团队落地榆林高新区,以“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为牵引,重点推动人才、产业、项目等要素多元对接,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解决区内产业链“痛点”、打通创新链“堵点”。同时,榆林高新区还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阵地作用和集聚带动就业效能,动员企业开发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累计促成39家创新主体招录科研助理岗位工作人员274名。2022年,榆林高新区获批第二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项,申报第三批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6项。

  环境留才

  环境建设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工程。榆林高新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多元化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通过部署“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引进“科学家+工程师”团队25个,支持河北工业大学任合刚—榆林高新能研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蒋梅斗等9支“科学家+工程师”团队270万元。探索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围绕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氢能、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征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让有科技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挂帅”,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整合存量资源,全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建成人才公寓520套,规划建设4008套,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此外,榆林高新区还常态化组织开展人才交流活动。9月7日,组织“智汇秦创原、情圆中秋节”活动,榆林市各行各业30余名专家人才欢聚一堂,共庆中秋佳节,共商发展大计;此前的5月26日,举办企业家走进榆林“秦创原”活动,榆林全市知名企业家、行业翘楚欢聚一堂,为榆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过往已成序章,放眼未来,榆林高新区将认真落实陕西省、榆林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锚定陕甘宁蒙晋区域创新高地目标,对照《陕西省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强化人才、项目、平台等创新资源的一体化布局,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争取到2022年底,实现引进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5支、创新团队5支、科技领军人才团队2个、科技新星5个、“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支,投入经费突破1000万元。

2022-09-19 全链条推进“引聚育留”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8694.html 1 榆林高新区建产才融合新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