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不曾后悔当初北上创业的决定。在我的创业旅程当中,内地这片土地孕育了我很多新想法,并将这些新想法不再停留于脑海和白纸上,而是真正地把它们实体化,带到现实世界中。”有着多年创业经历的陈健邦讲述他的创业故事,以及与内地结下的不解之缘。
抓住先机不走寻常路
“我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时,适逢内地改革开放。整个香港的大环境是大量厂商和资金北移。身边也有几个同学乘着大势向北走,到深圳开拓自己的事业。老实说,那时候我并没有仔细思考未来去向,只希望毕业后能在化工行业找到一份安稳、简单的工作。当时,我觉得如无意外的话,余下的几十年大概便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打工仔人生。于是乎,在化工行业一做便是5年有余。当时作为销售工程师的我,每天面对的是设计图、模具、机器,以及偶尔与客户会面。”陈健邦将故事从头讲起。
“毕业之后我在一家化工原料公司工作,虽然收入不错,但我更希望的是得到满足感。于是我便主动提出与社区青少年中心合作,开办计算机班,教授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陈健邦说,从上中学开始,他就对计算机技术非常着迷。
“那时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仍在起步当中,但我有预感:未来的世界, 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世界。”陈健邦说,到了20世纪 90年代中期,微软(Microsoft)推出了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和硬件,除了在办公室能见到计算机的踪影,家用计算机也渐渐普及,他产生了开办计算机培训班的念头。
“在高峰时期,我同时为10家不同的社区中心提供服务,开设亲子班、学生班甚至长者班。为了提升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效能,我特意制作了生动、用字浅白的讲义,甚至到大学图书馆自习教育理论,让学生能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陈健邦抓住了先机,随着修读人数的增加和街坊的肯定,他从中获得了满足感。不过经历一段时间后,随着化工公司工作量的日益增加,他也只好忍痛放下教授计算机技能的副业。
投身化工行业后的第五个元旦,令陈健邦印象深刻。
“当时在尖沙咀参加新年倒计时活动后回家的途中,我想:香港特区迎来新的一章,那我自己的人生呢?当下惊觉自己还有3年便是30岁。于是我问自己:我人生的真正所爱是什么?我脑中浮现的并不是模具、设计图和机器,而是计算机,用计算机编写程序。”
于是,在那年春节前,陈健邦便辞去化工公司的工作,与一名中学同学筹备创办互联网公司,开启了网络科技发展创业之路。
持续创业飞速成长
在公司筹备期间,陈健邦经常在想:应该开办一家提供什么服务的公司?很快他就将目光聚焦在互联网新闻信息上。于是,就在接近千禧年时,陈健邦创立了慧科讯业,一个主要为大中华地区提供新闻搜索服务的大型网上数据库。
离开了之前在化工行业的舒适圈,陈健邦转而专注于与不同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洽谈授权转载协议等事务。起初授权给他们转载的公司只有十多家, 后来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创科创投基金”的资助,在得到资金上的充足帮助后,他终于能够在不同地点开设办事处,如北京、上海等地,而授权媒体也由 20余家稳定上升至120家,增长了近5倍,机构客户超过500家。发展至千禧年年初,授权媒体已达330家。
当慧科讯业的业务走上正式轨道时,陈健邦开始将目光放至另一领域——电信增值业务。陈健邦说,在21世纪,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后来,我和合作伙伴转至开发网络视频平台。”陈健邦接着讲述道,电影、剧集的版权都与新闻内容授权大同小异,得益于他们发展慧科讯业与不同传媒机构接洽的经验,使平台内容采购方面颇为顺利。
不曾后悔北上创业
“当年内地的经济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不如今天的蓬勃,而我创业的起点是北京,一个饮食习惯、气候都与香港天差地别的地方。但20余年来,我从来没有任何一刻对当年到内地创业感到后悔。”陈健邦说,“作为一个因工作需要而经常居住在内地的香港人,多年来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地已经今非昔比,变化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更为明显,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基本上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一切需要,如发展成熟的餐饮外送服务、保障买卖双方利益的网购平台等。”
“我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持续创业家,是因为我觉得信息科技能为人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可能性,要不断尝试不同范畴的科创领域。”
“每当我创办的公司开始走上正轨时,我便会转攻另一个未曾尝试过的领域。随着互联网进入 3.0时代,现在除了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无人车等项目外,我们还在积极投入元宇宙的发展。据估算,在5年内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美元,可见极具技术开发潜力。为了在元宇宙领域打稳基础,我旗下的公司Greatmeta已开始进行The Sandbox虚拟土地的购置项目。”陈健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