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叶伟) 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18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1.8%,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为1.8%。
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邹首民表示,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服务能力。
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比如,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进步显著,现在使用的很多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基本上都能国产。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了9.5亿千瓦,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产能达到6.2亿吨,完成了2800余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建城市垃圾焚烧场240座,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约64万吨/日,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重要场所之一。
同时,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建立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与科技部联合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科技帮扶工作进展成效显著。通过“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一事一议” 科技咨询服务、“一题一训”技术培训等多种模式,为地方和企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外,环保产业体系和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了全链条的环保产业体系,涵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投资运营、综合咨询等环节。环保产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PPP模式逐步规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正加速向环保领域渗透融合,提升了精准治理效果。
邹首民表示,下一步,环保产业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利器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