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9日
第A5版:创新园区

郑州高新区:传感器硅谷加速崛起

  传感创新街

  科技成果展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签约仪式(郑州高新区签约项目)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  本版图片来源:郑州高新区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主会场

  ▶  本报记者  李洋

  在8月21-23日举办的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上,作为东道主郑州高新区再次收获“满堂彩”。签约项目20个,涉及金额达157亿元;登榜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规划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河南省智能传感器MEMS平台建设方案呼之欲出……

  以会助产

  高新区收获“满堂彩”

  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传感器是助力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这个市场有多大?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851.8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

  庞大的市场对于郑州而言,是机遇更是合作。

  如意湖畔,宾朋会聚。8月21日,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开幕式上,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鸣发布河南省传感器市场需求,并向全球传感器行业发出创业合作、共谋发展“邀请函”。通过项目征集和组织产销对接,河南省共收集梳理各类需求信息2000余条,总金额41.84亿元,郑州高新区凭借5.38亿元成为需求较多的县区之一。

  发布需求的同时,作为东道主的郑州高新区广交朋友,集聚动能。大会开幕式上,高新区签约项目20个,涉及金额达157亿元,占据了河南省签约总金额的“半壁江山”,这些项目将在传感器核心器件、产业应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为传感器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8月22日下午,由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产销对接会,当场进行了7轮签约,总金额达7.06亿元。参会企业表示,搭建产销对接交流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产销信息流通,增进供需企业相互了解,企业将借助产销对接形式,做好宣传介绍,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结合自身需求做好产品订制,抓好售后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在发展合作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芯片严重依赖进口。但传感器方面对外依存度比芯片还要高。”在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MEMS与智能传感器分论坛上,赛迪顾问物联网中心总经理韩允说。

  据悉,从产业上说,传感器产业目前市场规模只有3000亿元,但是整个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郑州高新区集聚了不少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中就包括国内气体传感器排名第一的汉威科技。

  作为世界传感器大会主要执行单位之一,郑州高新区近年来以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依托,发挥“以会助产、以产兴会、产会融合、相得益彰”的粘合、催化、共生作用,着力在政、产、学、研、金、用、媒等要素方面发力,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集聚地,集聚传感器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一些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

  多措并举

  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专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搭建特色基地平台……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郑州高新区一直在路上。近日,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榜单中,郑州高新区以64.8分登榜中部第一。

  高质量的园区生态环境就是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道出了其中的经验。

  ——政策是发展的先导。为加快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郑州高新区聚焦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一条龙”产业链发展需求,从企业落户初创到发展壮大进而成为龙头企业,按照各类要素作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六大类支持内容,即:引建一流企业(项目)、凝聚一流双创要素、创设一流创新制度、融通一流产业协作、培育一流领跑企业、优创一流发展环境,形成了“引、凝、创、融、育、优”支持政策体系。按要素分类延伸为落户奖励,房租补贴、人才培育、固投及研发补贴,高企与品牌奖励、基金与上市支持等19个小类,84条具体支持措施。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2021年,首批揭牌的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落地郑州高新区,为河南智能传感器产业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支撑。此后,围绕产业链培育科创链,高新区还引进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计量院郑州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传感谷发展提供创新源泉。接下来,郑州高新区拟投资15亿元建设MEMS研发中试平台,深度整合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上游资源,实现“创新链、创新资源”与“产业链、产业资源”在郑州的集聚与深度融合,将郑州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最先具有MEMS芯片量产能力的城市,计划2年内完成8英寸MEMS“制造+封测”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成立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和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有效促进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研发创新、人才集聚、资源整合。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郑州高新区联合郑州大学、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成立郑州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旨在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为牵引,构建集创新平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智库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实体学院,引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吉林大学共同组建智能传感研究院,致力于传感器与MEMS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通过学科平台与科研项目合作,实现人才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为传感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应用是发展的牵引。强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产品、技术的输出,以高新区全域人口作为真实场景,实现数字模拟和情景预判,引入阿里、新华三、华为等领军企业,为企业提供智慧交通、智慧燃气、智能制造、智慧环保、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场景,促进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企业进入头部企业生态链,实现“搭船出海”。截至目前,汉威科技已在厦门、郑州等多地形成智慧燃气示范区,累计服务用户超过2000万户;日立信智能电网终端产品在电力行业仪表配套市场份额达到50%左右;光力科技瓦斯抽采管网监控系统市场占有率90%左右。

  ——金融是发展的血液。郑州高新区打造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精准服务“金融需求端”,累计服务企业7000余家,助力企业融资67亿元。基于“创投集群 + 中小企业指数平台+金融超市”智能融资模式,打造一站式全金融产业链服务平台,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投集群之一,目前引入创投机构达142家,管理资金规模超855亿元。

  同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挂牌一批、上市一批、融资一批”七个一批,支持成熟企业上主板、支持硬科技企业上科创板、支持‘三创四新’企业上创业板、支持高成长企业上北交所“四个支持”的上市推进格局,形成累计19家主板上市公司、78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37家省重点、90家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上市梯度培育体系。

  天健湖畔

  产业高地耸起科创高峰

  在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科技成果展将近1.2万平方米的展馆内,由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联合园区企业中软国际、浩宇空间、卓正科技、泰恩科技共同组成的唯一的“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展位格外引人注目。

  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是郑州市、高新区两级国有平台公司共同建设运营的国有专业园区。在郑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经对产业、市场精准调研后,将产业方向聚焦在智能物联网,集聚了阿里云、中软国际等一大批传感器应用企业,延长了传感器产业链条,实现了差异化发展,是河南省唯一的AIOT(智联网)产业园区。

  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在完善的产业生态及基金资源加持下,我们将引入智联网龙头企业20家、相关企业数百家,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8月22日,郑州高新区天健湖畔,随着高新科创谷项目一期1、2号楼陆续完成18层顶板浇筑,项目一期实现了全面封顶,以打造科创高地为重要目标的高新科创谷项目正在迸发蓬勃动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高新区推进千亿元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关键之年,郑州高新区做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之下,由郑州高新投控集团投资、郑州高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产业园——高新科创谷项目应运而生。

  位于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与雪兰路交会处的高新科创谷项目总占地约95亩,总建筑面积约36.2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约20.97亿元,项目一期由3栋楼组成,其中2栋高层为研发办公楼、1栋多层为产业服务楼。

  作为河南省郑州市两级双重点项目,高新科创谷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坚持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主题清晰、功能完备、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圈。通过社群营造、功能复合、TOD开发等策略,规划研发办公、网红商业街区、人才公寓、智慧餐厅等多链条配置;搭建“高新云创”平台,重点培育科技型创新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体系;打造七大运营服务平台和智慧园区平台,构建产业链、科创链、服务链、配套链“四链合一”的全周期链条;最终塑造出科创资源汇聚、高校人才聚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新生态,打造多元化、有活力、有温度的新一代产业园区。

  启动区渐展真容

  中原硅谷未来可期

  当下,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项目一号地块运营中心、众创空间、传感创新街部分组团已交付,传感谷招商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红松路与化工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项目占地337亩,总建筑面积约百万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拟入驻300-500家传感物联相关企业,力争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就业人数2万-3万人。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作为河南省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排头兵,也是打造“一谷六园”的主阵地,自2018世界传感器大会初次“露面”以来,备受外界关注。时隔4年,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已经从当时的“一纸规划”发展到项目“多点开花”,逐渐展露出真容。

  8月21日下午,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50余名世界传感器大会嘉宾分赴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调研,实地参观了河南省传感谷规划展厅及传感创新街,并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河南省智能传感器MEMS平台,也将在位于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拔地而起。据悉,该平台规划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由河南豫信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公司作为实施载体,坚持基础性、公益性、中立性的基本原则,未来将以产业引领、共享科研创新为主要目标,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技术产业引领力和拉动力。

  目前,中原正围绕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谋划产业布局,未来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将形成“一谷六园”的产业布局。“一谷六园”将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3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3个特色产业链”,旨在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其中,传感谷启动区更是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的“先头部队”。

  “郑州高新区的传感器产业呈现加速集聚态势,集聚了一大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涵盖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电网、环境监测、轨道交通等多门类传感器的产业链,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工业、智能家居、农业气象、医疗卫生、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张红军表示,依托郑州高新区打造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已初具规模,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完善、集聚效应显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将协调业内众多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在未来2-3年内形成引领物联网、智能传感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赋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郑州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

  “传感器硅谷看郑州,郑州传感器看高新区”。

  数据显示,2021年郑州市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拥有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庞大数字的背后,是郑州高新区贡献了“半壁江山”,这里集聚了3011家传感器相关企业,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提升至150亿元,年均增长45%。

2022-08-29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8422.html 1 郑州高新区:传感器硅谷加速崛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