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凯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认真贯彻济宁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引领,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根基进一步筑牢,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创新赋能的快车道。
聚力补链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为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现有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济宁高新区梳理出10条核心产业链,聚力打造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计划到“十四五”末期,建成1个千亿元级、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
济宁高新区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抓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选115家重点制造业企业,组建4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29个助企攀登小组,深入开展助企攀登活动,集高新区之力、用非常之功,靶向聚焦、精准支持,引导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不断优化升级。
辰欣药业是济宁高新区一家以医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是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近年来,在济宁高新区的扶持帮助下,辰欣药业制定人才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新路。通过与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院等国内30余家优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集聚国内外高端研发人员近600人,累计成功开发新药100多个,取得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国外专利16项。
辰欣药业的科创之路是济宁高新区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真实写照。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济宁高新区持续支持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力突破“中”字头、“国”字号高校院所,先后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00余个。今年,进一步深化助企攀登活动,深入摸排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为企业归类建档、嫁接目标院所,先后举办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4场次,推动76家攀登企业实现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积极促进高校院所先进技术落地转化。
目前,济宁高新区已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相继突破了碳化硅晶体材料、高导热碳纤维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支撑越来越强劲。
聚能强链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今年,作为济宁市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全球揭榜”首批项目,工程机械智慧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成功揭榜。张榜出题的正是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产业链龙头企业——山推股份。
“在无人协同施工等专业技术领域,我们需要科研院所提供专业帮助。”山推股份有关负责人直言。
有针对性地借力高校、科研院所外脑,济宁高新区建立完善“企业出题”机制,由重点企业提报重大技术需求,聚焦核心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面向全球技术团队张榜,并以“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政策扶持、协同攻关”的模式开展技术研发。
目前,济宁高新区另一个“揭榜挂帅”项目是IV型车载储氢塑料内胆轻量化、高阻隔、高可靠性设计以及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固化关键技术研发,“发榜方”通佳机械与“揭榜方”哈工大、北化正在联合攻关,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取得核心专利,明年进行中试产业化。该项目实施后,通佳机械将建成国内高压IV型储氢瓶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生产研发基地,为氢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重要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助推济宁市氢能产业实现新跨越。
勤修内功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围绕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载体,济宁高新区高标准建设“济宁创新谷”,并向“创新谷”核心区注入优势创新资源,集聚高校院所10余家,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济宁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8家、入选总量位列全省前三强,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科技部考核评价中获评优秀,麒麟岛、蓼河国际英才港、资本中心等功能模块投入运营,形成了完善的创新链。如今,济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总量占济宁市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于济宁市平均24.4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能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济宁市前列。
卓越的创新动能,来源于强健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以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真金白银的奖补措施,广纳海内外人才创业兴业,现已成为全省3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支撑让广大人才免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千万元级奖补资金让广大人才创业有底气、创新有心气儿。依托山东省激光研究所建设全省首家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批面向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化产业集群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下一步,济宁高新区将持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放大济宁市“创新谷”辐射带动效应和市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切实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积极培育和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