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1日
第A14版:企业 事件

即将“告别”的飞信经历了什么

  ▶ 本报记者  李洋

  运营15年,注册用户5亿人,转型后的“和飞信”终究还是未能摆脱关闭的命运。中国移动近日发布公告,宣布调整和飞信业务,自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该服务。

  中国移动称,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合法收集的相关信息,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和飞信隐私政策》进行保存,保存期限后将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曾经辉煌过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了即时通信服务“飞信”,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

  飞信的黄金时期在2010年前后,当时语音通话和短信是主要的通信手段,飞信以短信优惠、移动端和PC端可免费互发信息为主要卖点的官方应用得到用户的欢迎。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记者表示,飞信推出初期,最大的卖点是登录中国移动的飞信软件,可以免费给中国移动的手机号码发短信。从本质上看,也是中国移动为了笼络移动体系的用户而推出的工具。“飞信推出初期,的确受到了很多移动用户的青睐。”

  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移动飞信曾经一度让业界看好,在2007年中国移动刚推出飞信服务时,被认为是打通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一大创新,还曾跻身国内即时通信软件市场的前三名。有数据统计,鼎盛时期的飞信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9000万。

  为何衰落

  飞信是怎么衰落的?

  通信高级工程师、战略规划专家袁博认为,过去10年飞信份额一路下滑,更多的原因是微信、钉钉等互联网应用的冲击。在微信未诞生前,飞信实际上已经是第一大即时通信平台,最早飞信的定位是一种可以替代短信的更廉价和方便的通信工具。

  2011年,微信诞生。彼时,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具备同样业务并且不断更新迭代功能的微信等社交软件出现后,当时的飞信并没有选择快速地跟进市场。

  2016年,飞信被更名为“和飞信”,成为中国移动旗下一系列“和应用”中的一员。同时,其定位也变为企业办公平台。

  “在To C端失败后,飞信又定义为企业办公业务。但是在3G、4G时代,基于SaaS的互联网轻量化办公软件迅速普及,钉钉等办公软件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商业模式和更丰富的业务,飞信由于本身的流程和业务的限制,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功能诉求,因此用户也越来越少。”袁博说。

  “当然,5G消息的推出,进一步冲击了飞信的价值,因为飞信现有的功能的确可以被5G消息替代,以手机号为主要标志的飞信和5G消息的商业定位存在冲突,飞信的价值更加可有可无,中国移动此时关闭飞信也是必然的选择。”袁博对记者说。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飞信难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战略眼光,这个2G时代知名软件没有拿到3G和4G时代的船票,手机软件崛起以后迅速边缘化;二是体制制约,三大运营商有三张网络覆盖全国,而飞信只在移动网络发展,丢掉了另外两张网络上的用户;三是内部资源不够,产品的创新和运营常常跟不上行业发展,项目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如何反思

  9年时间,飞信竞争对手从即时通信IM工具QQ、MSN、微信,变成SaaS平台钉钉。明明中国移动飞信每个节点都踩上了,但是,最终就是失败了。

  在业界看来,归根结底,还是飞信动作太慢了。在项立刚看来,飞信的掉队,归结于从传统互联网业务转向移动互联网时没有跟上节奏。飞信的结束不仅仅是运营商体制、流程问题,还在于企业没有产品思维。

  项立刚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飞信没有跟上节奏。这与电信运营商企业机制有很大关系,飞信实际是第三方公司在做支撑,在整个过程中其技术和能力,与用户有一定脱节。”

  飞信业务的关闭,也并不能说明电信运营商的“掉队”。“毕竟,电信运营商主要业务是研究如何让宽带速度更快、网速更加稳定、通话质量更好等基础通信业务。”梁振鹏说。

  “未来影响通信用户习惯的因素还是取决于能否出现更加受到用户青睐的一些网络业务模式、APP软件等。”梁振鹏说。

  袁博认为,未来,基于微信强大的用户基数的C端通信,以及基于钉钉、飞书强大的SaaS能力的B端企业通信将会一直占据主要的通信地位,如果不发生技术上的重大变革,驱动消费者改变通信习惯,很难出现新的挑战者。

  “每一代技术的变革都会驱动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革,电信运营商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深入研究消费者,适应消费者的变化,才能真正地抓住消费者。”袁博说。

2022-08-01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8035.html 1 即将“告别”的飞信经历了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