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 冉雪梅) 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定价、网上公开挂牌交易等方式,将其实验室“骨水泥”研发团队的两项专利转移转化到该团队的产业化公司——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成果转化路径。
据悉,“骨水泥”研发团队的这一科技成果,未来有望切入百亿元级医疗市场。
在位于松山湖莞台生物技术合作育成中心的一处研发生产车间内,“骨水泥”研发团队成立的产业化公司已经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搭建起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透过超洁净生产室的观察窗,可以看到不同工艺环节的生产设备都已经在运转之中。
“骨水泥”实际上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通常由粉状物和液体混合搅拌而成,搅拌数分钟后即可凝固,其主要用途是起填充加固作用,因此外界通常称之为“骨水泥”。当该材料注射进骨缺损位置后,其自身可以实现硬化,为断骨接续提供一定的固定和支撑作用,并为骨组织再生提供支持。
“按照医疗器械的开发流程,产品上市需要经过注册检验、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现在企业一周生产约一个批次,批量在四五百瓶,主要是验证和提升工艺稳定性,另一方面为第三方评估提供一些样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研发团队负责人之一方灿良介绍说。
“目前国内市场上同类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如果未来该款产品推向市场,凭借价格和技术优势,将产生较强的竞争力。”方灿良表示。
实际上,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培育的“骨水泥”研发团队,其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落地,一个重要前提是科技成果要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所有权转移。
“实验室样板工厂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化,而实验室与产业化公司是两个不同主体,这就要求科技成果必须以一定的价格或者价值,从实验室转移到产业化公司,若直接使用则会存在侵权问题。”方灿良说。
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定价、与实验室磋商议价、公开公示、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作价入股,最终完成整个成果转移流程,即可实现实验室、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合理的权益分配。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今年6月13日,东莞市科技局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先奖后投”这一政策支持方式。
《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材料实验室与完成及转化人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形成股权或者出资比例分配做出事先约定的,以材料实验室或科技发展公司和完成及转化人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归属材料实验室的股权,直接登记在科技发展公司名下。”“在市场主体登记时,可由材料实验室代完成及转化人和科技发展公司履行知识产权出资义务。”
“材料实验室根据东莞市科技局的《若干指导意见》,修订完善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流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骨水泥”的成功实践,未来其他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将更加顺畅、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