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等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氢能产业发展日益成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储能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推动风光氢储同行时代到来。
发展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风电、光伏发电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今年1-5月,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8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1%,已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一大批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众多能源新兴技术中,氢能技术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和突破。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介绍说,我国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具备规模化发展能力。
魏锁进一步表示,氢燃料电池已批量应用,形成了动力堆、空冷堆、发电堆等系列产品;催化剂、质子膜、碳纸、膜电极等关键材料部件技术已初步实现国产化;70MPa储氢容器已推广示范,固态、液态、管道等多种储氢技术和装备处在研发验证阶段,建成加氢站数量超过250座。
创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发展齐头并进的同时,风光氢储产业协同融合的创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
今年以来,各地出台的地方能源“十四五”规划,均将新能源与氢能作为发展重点,并提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要求。种种迹象表明,风光氢储同行的时代正在到来。
“氢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正深度融合。”魏锁表示,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既可以形成独立供应和应用体系,又能与电相互转换、耦合发展,并能够在电网、热网、气网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和互补,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
在政策支持下,众多大型能源央企和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融合的绿氢领域布局中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石化坚持绿氢方向,以供应洁净能源和减少碳排放为指引,近期依托现有炼化企业副产氢气资源和绿电优势地区,通过改造或新建高纯氢生产设施,打造一批规模化的供氢中心和绿氢利用示范工程;中远期将根据风电光电等绿电技术发展,重点布局风电光电核电等低成本绿电制氢,稳步推进炼化企业绿氢规模化应用。”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党力强表示。
党力强说,为加快探索氢能规模发展的新路径,围绕中国石化炼化行业氢能需求,中国石化将新星公司定位为绿氢供应商,目前已选取新能源渗透率高、绿氢消纳需求迫切的新疆、内蒙古区域开展工业规模化绿氢前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新疆库车,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建设风光制氢示范项目。项目均采用源网荷储氢一体化模式,通过自建电站组网发电和电网电力交易补充的方式制氢,项目建成后将向中国石化在新疆、内蒙古及京津冀区域炼油、化工企业提供绿氢能源。
多方发力促行业融合发展
向海平表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在进行革命性变革,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低碳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风光氢储深度融合发展?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要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还要坚持多元迭代,优化发展方式,构建多能互补、因地制宜、多元迭代发展新局面。此外,坚持协同融合,统筹加强各类政策协同,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技术、新场景深度融合,拓展发展边界。
党力强表示,应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政府大力培育应用场景,科研单位做好技术研发,企业做好生产应用,三方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助力我国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