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8日
第A2版:要闻

三部门部署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

校企创新联合体呼之欲出

  ▶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提出“力争利用5年时间,有组织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万家以上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共同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三部门联合开展“千校万企”行动,有利于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产业化创新的优势,通过加强协同合作提升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校企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千校万企”行动是近年来第一个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的专项行动,旨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深度融合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过去高校和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但依然无法解决针对性不强、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三部门联合开展‘千校万企’行动,利用各自的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部门联动,搭建沟通平台。”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朱克力表示,开展“千校万企”行动,将有助于构建完善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对接机制,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着力提升校企协同攻关能力,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研究总监杨艺表示,“千校万企”行动不仅强调了高校、企业双方主管部门的参与度与职能作用,也强调了知识产权工作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打破过往产学研过程中的机制阻碍,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从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杨艺说,通过“千校万企”行动,一方面有望在政府牵头、高校和企业联合参与的形式下探索建立起校企科技创新协作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窗口和通道,为高校和企业接触和开展合作提供平台,未来有望看到一大批企业与高校行动起来,积极互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常态化合作。

  强化校企协同创新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如何推动企业与高校加强协同创新?

  杨艺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以科研项目驱动校企合作,“千校万企”行动着重从需求端出发,以解决企业科研技术难题为核心目标,注重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扶持性政策和措施支持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共建创新联合体、研发平台等,有助于推动企业与高校加强协同创新。

  朱克力说,“千校万企”行动以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发力为着力点、以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优势为基础、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目标,支持高校、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通知》提出,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通过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技术攻关模式,提升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效率。支持高校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

  此外,《通知》提出,探索选聘一批专家教授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导师,择优派驻一批博士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创新资源。

  杨艺说,该举措综合考虑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发展特点和不同层次需求,组织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等不同类型创新人才,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有助于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精准对接。

  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作用

  知识产权是高校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创新与市场、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纽带。“千校万企”行动,将会进一步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通知》提出,促进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推进实施一批高校专利开放许可项目,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上述举措将极大地有利于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完善从‘1到X’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有效经济产出。”杨艺说。

  同时,杨艺表示,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一方面,技术成果转移模式应加速从“科研成果供给驱动”转向“企业技术需求驱动”;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快建设专业的技术成果转化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服务属性,着重帮助科研人员与企业间建立起沟通合作的桥梁。此外,还应进一步调动高校及科研人员参与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积极性,优化高校评价评估体系和办法,将高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校企联合开发情况等方面纳入考核,鼓励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走向社会、走向企业。

  朱克力说,要发挥好评价评估指挥棒作用,将高校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以及校企协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作为评价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优化评价评估体系和办法,激励高校为企业服务。同时,要引导各类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加强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探索搭建高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库和企业需求库,创新对接合作方式,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对接常态化机制,降低对接成本,提升对接效率,促进协同创新。

2022-07-18 三部门部署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7882.html 1 校企创新联合体呼之欲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