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小渝
“做企业孵化,对我来说是‘成己达人’的事业。”金保鹏说。身为“90后”的他,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第一个完全市场化运营企业孵化器的创业者。
从2013年到现在,在近10年的时间里,金保鹏走过了从最初想勤工助学到想要创业,到接手重庆市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再到独立市场化运营重庆科炬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简称“重庆科炬”)的道路。除了“金总”称谓,来找他谈项目的学弟学妹们更喜欢叫他“师兄”。而这一声“师兄”,也让金保鹏的创业之路承载更多人的希望与梦想。
帮助学生创业者圆梦
“我自己就是万千学生创业者中的一个,我明白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我就是想帮他们把那些关在象牙塔里的想法,变成有价值的成果。
让金保鹏在自身创业的同时,始终能够坚定这个理念,离不开他在重庆科技学院求学期间两位恩师的点拨。“一个是当时分管科研的肖大志副校长,他告诫我‘不要只专注技术,要识别技术,更要为技术找到市场’;还有我心目中的技术牛人——李太福教授。”金保鹏继续说,“他们的言行和教导,一直陪伴我的创业之路,是我心中的‘指南针’。”金保鹏说。
正是秉承这一点,这些年金保鹏主持申报过国家级、市级双创孵化平台项目10余项,培育了各类发明专利50余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孵化项目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持股投资孵化项目产值达亿元,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交易额5000余万元。
如今,重庆科炬已经成为一个有平台、有投资、有链条、有效益的开放型、平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走出企业孵化新路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概念,从国外传入国内30余年,由于缺少专业化的孵化器服务人才,那就先从培养自己成为专业人才开始。”金保鹏说。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逼着自己去看不少于50个项目。慢慢地从看不出名堂到能看懂,再到能看出有什么潜在问题,再到能为其规划发展路径,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获更多。”金保鹏说,直到现在,他每天还是要求自己要看20个项目。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金保鹏鼓励员工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经理人,迄今他已组建起12名技术经纪人的市场化队伍。除了常规的每月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外,金保鹏创新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对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匹配、技术人才和创新成果进行等级管理,并建立匹配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机制,根据孵化服务成效逆向考核员工绩效。
经过多年的深耕,他带领团队建成重庆高校首个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建成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重庆市精品微企孵化平台等,获得十余项省部级荣誉资质;探索形成以孵化载体为依托的成果孵化模式,以高校+企业创新平台为依托的技术成果供给的转化型模式,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依托的成果交易转移的自创型模式,形成技术转移有服务、成果孵化有投资、转化需求有平台、精准匹配有链条、服务企业有效益的“五有”服务,帮助企业融资达3000余万元,带动企业累计完成地方税收达1000余万元,推动科技成果普及2万人次。
打造“成果银行”
金保鹏从一个项目管理员到成为两个公司的总经理,一路走来,其为之奋斗的创业孵化行业生态,已从“戈壁”变成“绿洲”。“我们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第一批创业者,这几年看到科学城的成长和变化,尤其是在创新方面的规划,让我对科学城未来十分看好。”金保鹏说。
基于这些,对于下一步的发展,金保鹏有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打造——“成果银行”。“这个‘成果银行’,是我的一个目标。我们可以把高校创新成果看成‘货币’,把孵化器看成‘银行’,把有技术更新需求大企业看成来‘贷款’的客户,这样将会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价值化,也会为大企业迭代创新降低成本。”金保鹏说。
可以说,这个“成果银行”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迭代创新的重要引擎,更是推进科技、金融,技术和人才的有效结晶,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