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4日
第A3版:热点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

  建教师创业企业阳光化行动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前和转化中所有权赋予,对于科研人员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作为出资自行创办企业的完成人实施活动,将科技成果的70%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学校的30%所有权转化为与科研人员(或其创办的企业)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协议约定向学校支付债务。科研人员创业失败的,经一定的程序决策,可免除学校的债权。近年来,教师创业企业阳光化行动不断开花结果,整改企业和科研人员创业新设企业发展迅速,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多个国家战略产业集群。以上海迈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术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成为阳光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南京大学:

  赋予新型研发机构长期使用权

  南京大学向在校外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学校科研人员团队赋予职务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降低向该新型研发机构许可知识产权的门槛,采取“较低入门费(5万元/可分期)+提成”的方式收取费用。学校自筹经费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挖掘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熟化,支持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明朗的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基金采用梯度资助的形式,针对重点项目尝试科技成果转化前进行赋权,学校拟计划将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中的10%作为该基金的资金来源,用于支持原创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目前,技术创新基金已经成功运行3期,共资助项目109项(含重点项目24个),资助金额累计达1553万元,形成了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支持新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的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

  助力转化项目迈过“死亡谷”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等机构合作组建总规模达10亿元的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市场化规则管理运营,为项目的产业化落地与初创公司运营提供支持,帮助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迈过转化的“死亡谷”。异地科研机构是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共建设了13家理工科类异地科研机构,签约建设经费将近70亿元,形成了近千人的科研和管理团队,申请专利480余件,承担省部级、地方各级课题和企业项目超过200项。此外,学校积极推动与头部企业构建新型校企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并帮助企业进行中长期技术储备。近年来,学校与100余家高科技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打造平台与金融相结合双创生态体系

  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注重中试孵化的同时加强金融支持,形成创新成本低、创新风险小、创新效率高、创新氛围浓的双创生态体系。一是建设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工艺开放平台。工研院与国际领先的晶圆厂密切合作,构建起了覆盖8寸的“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程服务,打造完整的“超越摩尔”产业链,推动“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二是建设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立足嘉定、长宁和漕河泾三大园区,分析上海微系统所在不同园区的定位,根据地方特色建设众创空间。三是打造“早—中—后”各阶段投资基金布局。发起设立包括重庆上创科微股权投资基金、物联网一期、二期基金在内的数只基金,管理资金逾15亿元,完成50余个项目的投资,搭建起了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业投资平台。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营造产业创新生态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选择产业经济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园区,布局建设若干研发小镇或研发产业社区。在人才生态方面,构建由天才科学家(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项目经理)、骨干研发人员(集萃研究员)和研究生(博士后)等共同组成的人才体系,从引进、激励和培养等多方面营造人才生态。在金融生态方面,引导专业研究所成立专业领域的天使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技术专家与金融专家密切合作承担基金的投资管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领的双重作用,推进设立长周期(>10年)并专注于早期原创技术项目的投资基金。截至2020年底,已支持体系内相关专业研究所成立10只偏向早期与细分赛道投资的市场化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4.23亿元,带动各类资金12.3亿元。2020年转化医学所启动了IPO进程,产研院因此实现了国有股权的首次退出,通过此次交易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李洋/整理

2022-07-04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7740.html 1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