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范》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此外,《规范》对网络主播划定了31条“红线”,主播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不得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等。
《规范》的发布意味着直播行业迎来了系统性、全方位的严格监管。业内人士表示,《规范》或让直播电商进入新阶段,也将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加入主播行列。
戴上“紧箍咒”
近年来,网络直播节目大量涌现,网络主播数量快速增长,其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网络主播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网络主播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传播低俗内容、散布虚假信息、诱导非理性消费和大额打赏、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认为,此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表明了政府监管逐渐到位和趋严,是网络直播行业从成长到成熟的标志。
“《规范》本质上还是一种内容监管,这与我国对互联网生态内容强监管的基本思路一致,而且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的特点,同时也为进入专业领域的内容生产者设置了一道强制性准入门槛。”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
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负责人就《规范》相关问题回答媒体提问时对“网络主播”的概念进行解释,网络主播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表演、视听节目服务的主播人员,包括在网络平台直播、与用户进行实时交流互动、以上传音视频节目形式发声出镜等人员。《规范》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列入了参照执行的范围。该负责人表示,《规范》出台的目的是引导网络主播规范从业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规范》将有利于提高网络主播队伍整体素质,治理行业乱象,进一步推动网络表演、网络视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专业内容输出需持证上岗
最引人关注的是,《规范》在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现在一些活跃在金融、经济、法律领域的自媒体,接下来可能会在平台审核中,因为不具备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不得不退出这一领域。”夏海龙说,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也有相当数量的大V大号在积累相当数量的粉丝后,开始做内容变现。但是这种内容变现的过程中,如果主播不够专业,就会对用户产生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规范》对这样一些有不良目的的自媒体将起正本清源的效果。
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IP孵化专家、互联网博主史洁认为,直播平台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直播个人,在账号入驻后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平台已经在必须填写的信息中,明确提出需要填写个人认证信息的要求,包括资格证书等。
夏海龙认为,引导主播靠专业能力输出作品来提升影响力,将起到类似净化器的作用。不合格主播退出后,“这些空缺的市场,将有更多职业群体进来。他们将利用专业能力给用户呈现真正优质的、知识性的、高水平的、理性的内容。”
《规范》对主播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主播的修养、气质、人格魅力、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程度。夏海龙认为,《规范》的出台会导致一些退出专业内容领域的自媒体主播转而选择文娱领域,这将使文娱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取用户和流量的难度和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相反,专业内容领域将迎来一个靠量、靠智、靠精细度作为竞争力的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