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言 周洁 吴丛
近日,2022年济宁高新区智能制造(国高企业)重点项目举行线上签约仪式,集中签约智能制造项目9个,总投资70亿元。
目前,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山东新材料产业化生产基地二期、金科生命健康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30年前,济宁高新区从3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如今规划面积已达225 平方公里;30年前仅26个企业入区,如今存量企业超过1.3万家,且以济宁市2.3%的土地贡献了超过 10%的GDP,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231”产业集群的1/3,孵育出全市1/4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4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个国家和地区、15家世界500强在这里投资。该高新区连续两年获济宁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连续4年获济宁市开发区考核一类第一名,在山东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6位,在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位列第67位,以4年进位40个位次的成绩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30年华丽蝶变,济宁高新区底蕴何来?
聚链成群
走好产业转型之路
作为济宁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建设机械制造商5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连续20年蝉联中国推土机销量冠军;历经多年发展,实现了“山推制造”向“山推智造”的转变。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单个企业强大只是孤舟独桨,串链成群才能行稳致远。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济宁高新区结合产业发展现状,针对细分领域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靠上服务,做到补短板、锻长板、促集群,培育了200多家高端装备企业,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配套联动的发展格局。现在济宁高新区已成为全国高端装备产业配套能力最强地区,工程机械本地配套化率达到70%,“四轮一带”占据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市场配套的40%,均为全国最高。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1年济宁高新区规划建设了万亩千亿级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领域取得突破。目前,产业城首开区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已动工建设。
30年来,济宁高新区用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培育,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形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创引领
走好创新活力之路
近日,济宁市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全球揭榜”首批项目中的工程机械智慧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成功揭榜。该项目主攻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无人协同施工,旨在有效提升无人设备编队的自主协作能力,让无人驾驶推土机等智能装备更加“聪明”。而张榜出题的正是济宁高新区行业领军企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济宁高新区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球揭榜”攻关模式的受益者。通过这种模式,该企业成功地与上海药明康德专业的技术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开发抗流感药物非临床研究阶段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以及未来临床试验过程中都将得到支持和帮助。
全球揭榜、协同创新,是济宁高新区积极探索以需求引导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高”和“新”是高新区的灵魂,也是济宁高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经30年发展,济宁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创新体系:依托济宁创新谷“1+N”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了“231”创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了“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6.5%,单位增加值能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位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
创优环境
走好生态赋能之路
人才是产业发展之基,也是创新驱动之源。济宁高新区扛鼎人才强市首位担当,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绘制四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人才地图,创新实施“三链融合”计划,推动人才引育链、平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落实“555”人才新政,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做好人才引、育、用、留,一项项聚才创新举措吸引众多优质人才前来创业安家。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海内外合作院士16人、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7人、“泰山”系列人才36人,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市级人才占全市1/3以上。
如果说人才为济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那么良好的营商环境则为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2月8日,济宁市地源置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办理鸿广美郡小区的项目备案时,拿到的除了一页备案表外,还有由济宁高新区发出的第一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二维码,这标志着该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码通”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一码通”系统集一码集成、一码全知、一码全办、一码核信、一码核查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项目建设“码上服务”,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建设的便利度。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济宁高新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了项目建设审批“六即+”服务模式,在全省先行先试,打造出了高新区“283区域评”新模式,实现了“多评合一”;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国家省市县”4级权力事项的区域,实行“承诺制+容缺办”,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事联办”“掌上办”“自助办”,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一天时代”;成立“跑小青”联盟,利用微信小程序,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你下单,线下我跑腿”点单式帮办代办服务。
三十而立,好风正劲。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济宁高新区持续聚力“三个高地”“九个高新”建设,朝着产业高端、创新活跃、开放协同、产城融合、治理高效的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