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铮
5月13日下午,北京星际荣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失利,火箭上携带的卫星全部损失。一时间,引发业内极大关注。
对商业运载火箭而言,任何一次发射失利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代价,无疑也会动摇投资机构的信心,对上下游供应链也有重要影响。那么,此次火箭发射失利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深思?
应包容发射失利事件
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发展联盟秘书长龙开聪表示,商业航天具有“高风险、高门槛、高价值”的特点,我国的民营航天公司刚刚起步,火箭发射失利是正常的事。“航天作为一项应用了当今最新科技前沿技术,基于复杂环境的大型系统工程项目,其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边际非常小,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但也充满商业机会和想象空间,这恰恰是航天的魅力所在。”龙开聪说。
据了解,此次发射失利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具有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的特点,可提供整箭产品、卫星发射、搭载服务、增值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与其他火箭相比,技术难度并不高。
目前此次发射失利的原因尚未公布。龙开聪认为,火箭发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火箭发射这种高难度事件很难保证百分百成功,我国的长征火箭发射了400多次,此前也曾经历过失败。美国和欧洲近几年都曾有发射失败的案例。”龙开聪表示,火箭发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火箭本身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材料耐受、发动机的运行、地面控制系统、燃料注入、火箭各级脱离时机、整流罩能否及时打开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致命后果。火箭发射过程中,每上升一步,都考验着前期工作的充分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创新至关重要
“国际上商业航天公司普遍在对标的马斯克SpaceX公司,在2008年9月成功发射了商业航天历史上的第一个商业火箭。虽然从时间上来看,我国首个商业火箭成功发射与之相比只差了10余年的时间,不过真实的差距却要更大。”龙开聪表示。
“商业航天追求的就是低成本,高可靠,只有把成本降下来,才能让更多有航天应用需求却没有足够付费能力的客户进入到这个市场,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降成本的前提就是要不断进行创新、快速迭代。”龙开聪认为,商业航天绝不是现有产品的简单重复和包装,其技术来源不只是简单地把原来航天已有的技术拿出来商业化,而是自主创新驱动下的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
龙开聪表示,对商业运载火箭而言,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充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交叉融合发展,通过包括技术、产品、管理在内的多种手段综合创新,平衡可靠性与研发成本,加大协同创新和行业共性问题研究,扎实攻克一批面对商业市场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建立试验检测验证等创新服务平台。
龙开聪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失败,甚至是很多的失败,但都是值得的,社会应给予足够的包容,因为这些尝试和失败将为日后的成功铺平道路,也将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发展商业航天是必然
此次火箭发射失败,有不少人担心可能会影响投资机构对我国整体商业航天公司的投资信心。在龙开聪看来,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商业航天作为以前沿技术为驱动的硬科技,其投资风险更大,重点要从技术壁垒去衡量商业航天公司的价值。另外,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研制的商业运载火箭,至今仅7年多,正面临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相对高质量创新和成功稳定性的挑战。商业航天的资本助力是一个需要耐心长跑的过程,资本怎样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龙开聪表示,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生力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数百家企业投入商业航天赛道,商业航天的发展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太空经济及产业发展规模将持续扩大,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商业航天有望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产出比高达1∶10。例如核磁共振、CT、气化炉等发源于航天的技术已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龙开聪表示,“未来,商业航天将通过一步步的技术突破,带动卫星应用等大量上下游和周边企业的进步。新一代火箭技术,将让我们往返太空成为一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