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查娜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关键期。在“双期叠加”新阶段,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恰逢其时,影响深远。
新《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地位,被业界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转折点,未来几年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期将到来。近日,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专家、高校学者,就产教融合中的痛点问题追根溯源,通过解析网络安全行业目前面临的人才问题,窥探产教融合现状。
行业协会:
需确立人才培养共识
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愿景,其强调,让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旧版《职业教育法》中的“产教结合”,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允许企业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
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暨中国云产业联盟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龚梅表示:“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围绕‘技能’的培训,然而,人才技能的培养是否能满足企业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产教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人才技能培养和人才能力建设‘双轮驱动’的共识,提升高校以及教师队伍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理解程度。云联盟对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需求理解,是有计划地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确立共识。”
龚梅认为,产教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职教体系中教师队伍的培训设计。“作为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分会之一,产教融合专委会聚集了30多家有产教中心的企业,梳理了上百个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课件;云联盟发起的《2022年中国云计算生态蓝皮书》覆盖了300多家企业,有近100 家企业的案例参与。这些都为产教融合专委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力量,我们将把加强面向高校和职教教师的能力培训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落实。”
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是关键
网络安全人才现状如何,企业侧有什么样的人才诉求?腾讯玄武实验室发起人于旸,作为产教融合中企业侧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据了解,2021年10月发布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市场每年平均需求与供给之比约为2:1,专业人才累计缺口在140万以上。于旸说:“网络安全人才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根据美国投资咨询机构Cybersecurity Ventures最新发布的全球网络安全人才报告,过去8年全球网络安全空缺职位的数量增长350%,从2013年的100万个职位增加到2021年的350万个。”
“对于如何解决网络安全人才短缺问题,目前国家、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于旸说。
于旸认为,高校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设置仍有改进空间。他举例说:“我在与高校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某些高校相关专业本科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物联网、车联网安全,但课程设置中却没有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课程,目前几乎所有学校的网络安全课程中,行业需求很大的‘运维安全’的相关内容涉及很少,课程体系与产业端出现脱离现象,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直接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
于旸表示,网络安全领域产教脱节现象背后的客观原因是,网络安全师资力量和相关网络安全人才相对不够;一些课程设置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学校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同时,主观层面存在高校与产业端交流不够深入的问题。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教融合会增加企业负担、受企业经营周期影响较大、职责设定不明等,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解决。” 于旸表示。
高校:企业应着眼长期回报
目前,高校的核心任务仍是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和输出上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信息安全系主任王伟表示:“现在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质量提升是人才质量提升的基础,起到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问题应该首先解决。”
王伟认为,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拿信息安全专业来说,10年前相关的研究课题和经费都比较少,学生找实习和就业单位也相对艰难。近几年,研究课题经费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学生实习和就业越发容易。这都是国家和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不管是几年前的‘产学研用’,还是现在的‘产教融合’都离不开高校教育。”
“但是,高校输出的人才与产业端的需求存在一些错配问题。” 王伟直面核心问题并提出建议,“学校对学生应该是博雅教育,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从素质提升、能力提升,再到专业深造、学术及实践创新,走完完整的培养过程,才具备合格人才的基础素质。”
王伟表示,要积极开展与产业端的协同育人项目。虽然校企双方目的不同,也存在如产业端容易受经营周期影响、资金不确定、学生毕业后的流向不明朗、项目流于形式等问题,但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和解决。
王伟建议:“企业首先应目标明确,有针对性选择匹配度高的高校合作建立平台;明确双方责任,制定考核标准,对学院及教师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可采取分期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另外,企业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着眼长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