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6G研究要聚焦十大关键问题
▶ 本报记者 张伟
3月23日,全球6G技术大会开幕式主旨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提出,对6G研究的思考要聚焦十大关键问题。
第一,超宽带并非6G的亮点,频谱效率更值得研究。第二,元宇宙难成6G的支点。元宇宙商业模式只是小众市场,至少不是6G的刚需。第三,超宽带与减碳之间要找平衡点。双碳是6G研究的难点,减碳需要从6G网络体系架构的创新入手。第四,面向行业的应用将是6G研究的重点。工业互联网应该成为6G的研究重点, ToB要作为6G研究的重点,在架构和管理上提出创新的方案。第五,找准AI在6G应用的落脚点。6G,希望是原生AI应用,建议主攻重点L1-L3层级控制面而非应用层。第六,低频段挖潜应该是6G研究的着力点。Sub 6GHz或者毫米波的低段应作为6G频谱的主攻方向。第七,星地融合的难点。将天基互联网融合到地面移动通信系统,是低成本广覆盖的解决方案。第八,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是6G的一个卖点。通过6G可带热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的研究。第九,低成本的智简网络是6G研究的痛点。6G不仅业务类型多而且管理更复杂,多样化业务不能大一统网络也不能多元化网络。第十,创新是6G研究的基点。6G需要从基础理论做起,可能需要更大的创新。
邬贺铨表示,6G已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高地,我国重视6G的研究理所当然。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不能因为竞争而不深入对6G的需求研究、不下决心做长期的颠覆性原创技术的研究,急于与国外抢进度,脱离市场需要,战略上反而会被动。
“我们需要有不受外界左右的定力。”邬贺铨说。
刘韵洁:6G新业务迫切需要网络架构作出变革
▶ 本报记者 张伟
3月23日,在6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圆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院士在演讲中提出,推进6G研究需要重点考虑6G网络的需求和目标,未来的新业务需要网络提供海量连接、高性能端到端传输时延、网内计算缓存及灵活接入处理能力,因而迫切需要网络架构作出变革。
以当前火热的“元宇宙”为例,移动式元宇宙对网络性能提出了四大需求,一是在时延方面,元宇宙中实现XR和触感业务协同、全息感知通信等技术的目标愿景是,实现1ms端到端时延。在处理算力需求方面,元宇宙相关技术实现依靠超强算力,需达到 AR/VR:3900、区块链:5500、Al:16000(单位:EFLPOS)1级别算力以处理连续长周期、突发短周期智能服务。
在泛在缓存需求方面,元宇宙中的内容预测及分发、视觉触觉回放等功能,要求实现全网泛在缓存以配合业务计算处理。而在随时随地接入处理方面,元宇宙用户需要随时接入网络并确保移动性QoE,业务需要即时响应计算处理并提供QoS保障。
刘韵洁总结:全息通信、AR/VR、元宇宙等业务的发展,对网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挑战,面向6G的未来网络将有巨大前景。确定性、可编程、云化、一体化安全,也将成为未来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未来将从承载、管控、业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网络能力。
同时,未来网络创新试验环境(CENI),可为未来网络、B5G/6G相关技术的创新提供基础环境,服务全息互联网、算力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空天互联网等重大需求场景。
毛军发:毫米波太赫兹是6G必不可少技术
▶ 本报记者 李洋
3月22日,在全球6G技术大会首日举办的圆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围绕“6G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的主题,阐述了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在6G中的作用。
“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在6G中的角色作用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毛军发说,6G有3条公认的要求:比5G更高量级的大带宽,更广阔的连接,更广泛的覆盖,以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无线连接。
毛军发认为在实现6G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甚至有些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大带宽要求频率升高,但频率升高后其传输性能就会相应地下降,连接和覆盖这两个指标就会受到影响,不过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其他举措来弥补,比如增加基站数量、采用大规模MIMO(多天线)技术等。而大带宽只有通过提高工作频率才能实现,频率不断提高,逐渐需要采用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尽管这样会导致功耗和成本的增加,但却是目前技术水平下实现大带宽必不可少的途径。
此外,毛军发还按不同场景展望了未来可能为6G提高速率的方法。比如,在城市场景中,由于光纤的铺设情况较好,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光纤的传输性能,在入户后即将到达终端时才使用无线,也就是说未来6G微基站的架设可能不再由运营商决定,而是由用户来决定。在人口密度比较高的特定场景,可以使用无人机作为移动基站,将多种用途结合起来,那么扩展空间会非常大。如果在边远地区、沙漠地带,没有了便捷的光纤,除了使用卫星,还可以在平流层部署深空气球,既方便控制,成本也可能更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