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帅华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幕墙玻璃,来自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世界第一宽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的减隔震支座,由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量身定制……“洛阳创新”捷报频传。
记者了解到,2022年洛阳市要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聚焦伊滨科技城规划建设、高新区重塑重振、智慧岛创新社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重构中重塑洛阳发展新优势。
搭建平台
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在洛阳伊滨区中兴智慧城项目现场,科技日报记者看到塔吊林立,11栋研发中心大楼即将全部封顶。据悉,这里是伊滨区正在打造的一个智慧岛创新社区。洛阳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在发挥中兴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作用、吸引信息通信企业在洛阳市集聚发展的同时,伊滨区中兴智慧城将全面导入智慧园区、金融服务、孵化服务等平台,为科技型人才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有了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企业创新才能如虎添翼。去年以来,洛阳充分发挥国家自创区洛阳片区的龙头作用,着力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加速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激情“唤”起来了。在位于洛阳高新区的清洛基地,一项项先进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作为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清洛基地成立5年来,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台+孵化器+实业”的运营模式,重点参股孵化企业20余家。
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洛阳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在土地、资金、专项人才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17家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推动洛阳产业链转向中高端、关键环。
创新力量“聚”起来了。洛阳已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373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5个,引领洛阳企业勇攀创新高峰。
培育“尖兵”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面对市场需求,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依托自身技术积累,成功研发出手机盖板检测仪。这款嵌入视觉识别技术的手机盖板检测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将检测效率提高了近20倍,核心性能指标全球领先。
如今在洛阳,类似中科慧远这样的创新主体比比皆是。去年以来,洛阳着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完善“小申高”“高升规”“规变强”等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引导更多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培育更多行业“尖兵”。
创新“龙头”动力十足。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建设创新龙头企业的内生动力,洛阳建立了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库,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中坚力量”活力四射。洛阳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3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中小企业快速崛起。洛阳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28家,同比增长18.5%。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快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优化生态
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洛阳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不断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政策,构筑人才“强磁场”,引来高端“双创”团队。近年,洛阳采取兼职挂职、客座教授、共享院士等模式引才,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6名,直接引进院士、中原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3人,落地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35名(支)。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前不久,洛阳正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着力打通体制机制“梗阻”、补齐政策制度“短板”,迈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理顺机制,成果转化“顺”起来。洛阳着力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改进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推动科研院所以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理顺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服务,引导企业“动”起来。洛阳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既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创新要素保障、政务环境优化等工作,尽心尽力为企业减负纾困,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新“风口”、科技创新新“风口”,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深化改革等,加快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刚刚召开的洛阳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5%左右,新建各类创新平台40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0%以上,引育河洛创新创业、青年创新创业等人才团队60个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