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柯岚
创新、创业,从有理念、有想法到应用于生活场景,并不是一蹴而就。但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后,大多科技创业企业都得到良好发展,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也不乏这样的孵化器。其中,重庆市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就是专注于高校科技创新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一家孵化器。这家孵化器以市场化运营方式提供专业化服务。
创新持股孵化模式
“孵化服务的变现价值低、变现难,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众创之家运营机构——重庆科炬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保鹏说,“因此,我们想尽办法走出一条新路。这不仅让我们自己‘活’下来,也让更多企业‘活’下来。”
基于企业需求与高校学科优势、资金助力,众创之家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技孵化体系,设立了“百万启航计划资金”,并通过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对高校师生科技成果进行深度评估,挑选成果价值高、技术成熟度高、可转化程度高、行业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通过投资、孵化服务折现等方式,比如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对接、市场推广、企业发展路径规划、产学研合作交流及政策培育辅导等服务,开展持股孵化工作。
目前,众创之家拥有技术经理人14人,集聚了科技部技术专家及孵化专家队伍。现在,众创之家已持股5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发展情况良好。
2020年4月,重庆智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众创之家。众创之家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已入股智甄生物10%的股份。“众创之家通过持股孵化,为我们在市场开拓、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布局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服务。”重庆智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向隆龙说,在众创之家的协助下,目前智甄生物与双汇、重庆农投集团、常州千红制药等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关系,2021年企业产值达180万元。
此外,众创之家还形成了技术转移有服务、成果孵化有投资、转化需求有平台、精准匹配有链条、服务企业有效益的“五有”服务,形成了以孵化载体为依托的成果孵化和种子投资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型模式,以高校+企业协调创新平台为依托的横向课题研发落地和技术成果供给的转化型模式,以学科背景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依托的成果交易和自主转移的自创型模式等“三型”转化模式。
打造双链赋能创新平台
众创之家依托重庆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与60余所高校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集聚了50余名教授和博士,每年收集100余项可转换、高价值的科技成果,为成果的迭代创新提供了平台和人才。
众创之家还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创业校友会,链接大企业,集聚20多家物联网应用和环保产业的大企业,为企业研发设备、产品推广和基础零部件等对接了100余项合作。
“众创之家通过精细化的孵化服务,为我们提供培育方案,补足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在政策导向方面的发展短板。”重庆筑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小烽说道,“他们帮我们设计发展路径、合理规划企业研发投入,目前我们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认定。根据发展规划,我们今年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此外,众创之家还打造双链赋能创新平台,与规模以上企业和加速器科研团队共建强链赋能平台,成立博士后工作站,服务当地规模以上企业提挡升级;共建补链赋能平台,成立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下一步,众创之家将深度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深度挖掘高校高价值、可转化科技成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工作,开展持股孵化,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