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昌玉 杨雨 王懿
30年磨一剑。2020年,襄阳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第29名,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4的GDP和1/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培育了全市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此成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主支撑、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如今,三十而立的襄阳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在已经跻身169个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基础上,不断争先进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续精彩,努力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担当。
30年前的1992年,襄阳高新区沐浴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而生,开启了科技新城建设的新纪元,翻开了产业高地发展的新篇章。
先行先试
三十而立铸辉煌
30年磨一剑。襄阳高新区从艰难起步到2020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第29名,在汉江流域8个国家高新区中独占鳌头,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在全省3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了在中部有影响、在湖北有地位、在襄阳当先导的发展目标。
30年栉风沐雨。襄阳高新区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4的GDP和1/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培育了全市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近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此成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主支撑、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30而立,大有可为。从建区之初的7.5平方公里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3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由1.35亿元增长到116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由3.5亿元增长到3301.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242万元增长到75.15亿元;税收从不到1000万元增长到73.26亿元;“四上”企业总数达到867家;上市公司8家,占全市的61.5%……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是一届届襄阳高新人一棒一棒接力跑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项目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出来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一曲曲敢闯敢试、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壮丽凯歌。
30年来,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实体筑基、产业兴城,多元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从建区之初“借东风”出山迈入汽车制造产业,到“一车独大”;从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到目前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10个特色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成为全市的“产业洼地”“投资沃土”。
30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高质量发展实现又“高”又“新”。从建区之初的跟跑到并跑、领跑,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0家,占全市总数的44%,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7家,占全市总数近1/3。率先在全市启动瞪羚企业3年培育计划,认定瞪羚企业及潜在瞪羚企业72家,12家入选湖北首批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榜单。建成各类“双创”载体2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1家,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00余家。先后荣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40张“国”字号招牌,各类科研平台141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77家。拥有各类人才5.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专家11人,国家级重点人才8人,省级重点人才8人。
30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动摇,外向型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从建区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在全省率先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改革,再到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挂牌成立、2021年1月综保区获批建设,襄阳高新区逐步发展成为襄阳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襄阳自贸片区成立以来,累计形成350余项创新经验案例,其中8项全国推广、69项全省推广。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做法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简化退税流程”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连续3年“制度创新指数”居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襄阳综保区成为继国家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之后的第三块“金字招牌”,成为襄阳市外向型经济新引擎。襄欧班列覆盖欧洲80%的主要货运站点,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幅明显,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初步形成。
30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建区之初,这里是黄土岗,位于城乡接合部,此后,一步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现代商业加速崛起,万达广场与诸葛亮广场组成湖北省首个具有完整业态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现代城电子商圈,欧亚达、天贸城高档家具商圈,麦德龙、好邻居等大型超市在此陆续开业。2016年至今,征迁腾地2万余亩,有效保障了综合保税区、试车场四期、环线提速、襄江大道等20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产城融合加速发展。
30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从建区之初的1所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成为78家幼儿园、29所义务教育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从建区之初60余家个体诊所,发展到医疗卫生机构163个,其中二级医院4家、一级医院4家、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医学检测实验室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家,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联合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提前布局,拥有3家养老机构、2家街道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7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多层次、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个,完成背街小巷整治62条,省级森林城市有序建设,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明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根本整治,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30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转作风、抓落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总结形成了“四个一”(“一把手”、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一直到问题解决)、“现场办公、办完即走”“主动出击、领衔问题、一抓到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工委领导领衔、产业专班、企业包保、项目秘书、项目落地服务专班、“百名干部进百企”等服务机制;形成了“带着感情去、带着问题回,带着办法去、带着效果回”的“两去两回”工作方法;常态化开展“刀刃向内找问题”企业大调研活动,建立“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四责”机制,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凝心聚力
推动襄阳高新再续精彩
作为襄阳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三十而立的襄阳高新区需怎样“立”起来,展现出国家高新区的使命和担当?
“坚定树立信心,凝聚奋进力量,充分发挥‘三区’叠加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主动将‘五区’发展定位与襄阳‘五城共建’有机衔接,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在已经跻身169个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基础上,不断争先进位,推动襄阳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续精彩,努力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贡献高新力量、展现高新担当。”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如是说。
旗帜鲜明勇当高质量发展“火车头”。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襄阳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龙头。高新区还将要牢牢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推动经济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快进。
矢志不渝推进科技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家设立高新区的目的,就是以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争取又“高”又“新”。高新区还将要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坚持“走创新路、吃创新饭”,用足用好襄阳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园等近20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着力打造襄阳科创中心“核心区”,全方位构筑科创空间新格局。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夯实“双创”载体,释放“众创”活力,争创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更多政策、平台、项目和技术在襄阳高新区先试先行、落地布局,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底盘。产业兴则园区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襄阳高新将树立“链式”思维,把“链长制”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在新兴产业上占据主动、在传统产业上巩固优势、在未来产业上把握先机,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生产性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锻造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襄阳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是高新区的“根”和“魂”,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用好用活“高新区”“自贸区”“综保区”3块“金字招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托襄阳机场、汉江新港等“四港”优势,加快构建铁水公空管“五网”互联的交通物流体系,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襄阳发展不断“破圈”“出圈”。
真心真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推动项目落地”为抓手,强化利企便民,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新冠肺炎疫情后重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坚定“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亲自上阵,使出“一号气力”,持续掀起扩大有效投资的工作热潮。将市场主体视为高新区的“绿水青山”,只要“青山常在”,高新经济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把市场主体当作“衣食父母”,坚持不懈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采取更大力度纾困解难,推动市场主体实现数量更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以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城区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全面强化要素保障。紧盯企业家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统筹施策、精准拆弹,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用笨功夫、“绣花”功夫解决好制约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土地指标、环境容量、产业基金等保障,加强水、电、气及网络等供给,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痛点,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佳环境确保项目顺利投产达效。
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期许之心育才、以宽容之心用才、以开放之心引才,对紧缺人才要敢于重奖,对高端人才要舍得“真金白银”,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让襄阳高新区因人才更精彩、更出彩。
用心用情保障民生。保民生、强底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安全网”。要心系千家万户,情系百姓忧乐,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着力稳就业、保民生、调结构、提质量、兜底线、防风险,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职工、群众住房、托幼、入学、就业等“关键”小事,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更有质感。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时刻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坚持战略主动,着力提升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稳中有进;弘扬改革求变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持之以恒转变干部作风变官为仆、变管为服,真正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干部,让企业宾至如归、纷至沓来。
2022年襄阳高新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净增“四上”企业145家。襄阳高新区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全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齐心协力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