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晓燕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顶层设计已经出台。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较好,顶层设计方案也相对明确,但要达到预期目标,仍需要在推动产业规划落地落实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但仍存在产业链周期错配、供应链不稳定,导致装机量不及预期等问题。”郑月明说。
以光伏产业为例,2020年我国为全球市场供应了76%的多晶硅、96%的硅片、83%的电池片、90%的封装胶膜、76%的组件,2021年这一比例预计还会继续提升。“但在这样的显著优势下,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供应链还是经受了剧烈波动,原因在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周期错配,多晶硅产能不足,硅料价格上涨过快,下游电站等环节利润遭到挤压,打击了电站投资商、运营商积极性,导致装机进程延缓。下游需求减弱,反向传导至上游,造成了供应链价格波动。” 郑月明说。
同时,光伏、风电等装机还存在“前期不慌、年底抢装”现象。“光伏、风电等抢装现象也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波动。”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处于‘换挡提速’关键期。”郑月明建议,加强指导和监督力度,促进有关产业规划和政策落地落实,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出台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更明确的装机和进度目标;督促地方政府出台实施方案,并加强执行情况检查。二是进一步发挥国有能源电力企业的压舱石作用,督导企业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年度目标,并加强监督考核,压实主体责任。三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攻关,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四是采取加大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上调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产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