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婷
2021年,贵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聚焦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不断育龙头、补链条、强集群,打好开局第一场关键仗。站在新起点,贵阳高新区将牢牢把握重大机遇,通过坚定不移抓目标、坚定不移强产业、坚定不移推项目、坚定不移聚要素“四个坚定不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谋发展、强招引、促转型……翻开2021年的工作“成绩单”,贵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和高新区的首要职责,聚焦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不断育龙头、补链条、强集群,努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勇闯天地”的新局面,打好开局第一场关键仗。
5年看头年,起跑最关键。“十四五”蓝图已经绘就。在铿锵的步履中,2021年落下帷幕;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这是时隔10年,国家相关政策再次聚焦贵州,为贵州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作为贵州省首个国家高新区,贵阳高新区正以勇立潮头奋力闯的“拓荒劲头”,在爬坡过坎路上砥砺前行,在稳扎稳打中书写新时代的“高”“新”华章。
“智造”重塑“制造”
点燃发展新引擎
2021年7月5日,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贵州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上市首日,航宇科技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超200%。
自成立以来,贵州航宇科技坚持依托技术创新,走产品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产学研+自主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研发体系、搭建多层次研发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研发实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历经10余年的风风雨雨,贵州航宇科技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航空锻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并全面融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成为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六大制造商在亚太区具有合格供方资质并配套全系金属材料的锻件制造企业。
“十三五”期间,贵州航宇科技共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0项,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3项,拥有发明专利56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5件、国际发明专利1件,公司销售收入实现一年一个大台阶。
仅隔两个月,贵阳高新区另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顺利登陆科创板,成为贵州省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两家企业的成功上市,是贵州从“制造”迈向“智造”,奋力实现新型工业化新突破的重要体现,更是贵阳高新区聚焦“高”和“新”大力发展产业,建设成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引领区、开放型经济建设先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示范区的重要成果。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活则全局活。贵阳高新区始终与企业保持高频互动,及时沟通建设进程和困难问题,把工作要求具体到孔桩开挖多少个、工程量认定何时完成等细节,形成高质量的工作闭环。同时,紧盯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5个环节,全面推行重大项目直通车、项目服务专班等工作机制,成立以工管委班子任组长的4个“双重服务工作组”和13个县级干部牵头的“双重服务专班”,下沉第一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百余项。
如今,贵阳高新区终保持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干劲,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打造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产品、动力电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推动比亚迪、神奇制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生效,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2021年贵阳高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65.57亿元。
聚力精准招商
绘制产业发展路线图
整洁安静的智能化车间里,一排排机械手臂上下翻飞,着装整齐的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全神贯注地操作各种设备和仪器……新春佳节刚过,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线已热火朝天,每周“7×24小时”满负荷生产。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的产值目标是力争完成10亿元,2022年度的产值目标是至少要完成 50亿元。”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翁勇说,公司生产的是由比亚迪公司研发的动力电池——刀片电池,目前该产品主要供应比亚迪汽车。
2021年5月投产的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6条生产线。作为比亚迪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弗迪电池这家企业的发展是贵阳高新区近年来围绕“高”“新”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招商的缩影。
近期通报的2021年度驻粤招商成果工作中显示,贵阳高新区荣获贵州省1+8平台和贵阳市双第一的优异成绩。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1年,贵阳高新区驻粤招商小分队主动出击,克服各种困境,把自己从“国家工作人员”变成“推销员”“宣传员”,多方式多举措与企业(客商)联系,进一步拓宽驻粤招商渠道,引进了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促成深圳底盘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砂粒数据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等40家企业与高新区签订正式投资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到位资金77.63亿元。
这只是贵阳高新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果之一。
招商引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抓招商引资就是抓增量,就是抓结构调整,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贵阳高新区始终以产业大招商为抓手,建立“1181”(1个工作领导小组、1个统筹招商安商部门、8个招商队伍、1个精准招商平台)招商工作机制,制定产业链招商“两图两库两池”,持续优化和运营好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探索组建“线上+线下”的招商新模式,聚焦新型工业化,综合开展商会招商、以商招商和以房招商、以楼招商。
特别是在狠抓产业链招商方面,贵阳高新区全面梳理了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软件及服务业等关联产业项目,力促产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时期,贵阳高新区计划每年新引进工业项目不低于30个,其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项目不少于25个。
释放双创动能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短短4年时间里,贵州工之友科技有限公司在贵阳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实现了蓬勃发展:2018年,在贵阳高新区注册成立,启动产品研发;2019年,实现营收156万元;202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3%;2021年,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营收完成约1100万元……
“2022年,我们将不断完善软硬件产品,努力实现营收目标2000万元以上,成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力争实现营收目标4000万元以上,并在成本大数据基础上构建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 贵州工之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像贵州工之友科技有限公司这样快速成长的企业,贵阳高新区还有很多。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从600平方米的办公区到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3D打印厂房,成长为备受国内外顶尖工程师团队青睐的企业;贵州时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仅5年,医药库房监测市场份额占领贵州省内近60%,业务从省内延伸至云南、四川、重庆、江苏等10余省份……
通过搭平台、强项目、建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在贵阳高新区启航。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打造双创升级版,全力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贵阳高新区以“4467”为抓手,即推进“四大载体建设工程”,包括专业孵化器建设、承载空间拓展、载体转型升级、加速器能力提升等,不断满足多层次双创需求;实施“四大产业引培计划”,包括实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延链计划”、电子信息制造“补链计划”、软件和信息技术“强链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建链计划”等,不断完善产业孵化链条;优化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广泛联系国内外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通过建立区校、区院、区所战略合作,推动“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新型研发”“共享服务”“中试基地”等六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创新链;提升“七项服务行动”,围绕持续推动双创升级的要求,在营商环境优化、技术平台建设、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服务、创业导师服务、双创政策升级等7个方面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服务链。
据统计,2021年贵阳高新区新增在孵企业286家。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孵化企业200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400余家,集聚各类国际顶尖人才、海外留学人才、高技能人才、大企业高管、优秀青年人才达4642人。
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优质沃土
2021年11月,由贵阳高新区招商引资的港资企业——共箱世界(贵州)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户贵阳高新区,其投资金额达1亿美元。当天,该公司经办人罗莉在该区行政审批局代办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在贵阳市政务服务大厅领到了营业执照。
“贵阳高新区的帮办代办服务非常及时贴心,在证照资料准备的初期阶段,我全程都没来过现场,和代办工作人员都是在网上联系,由他们帮忙审资料、复核资料,指导各类资料的打印格式、填写标准,解答各种相关政策法规疑问,为我们企业节约了很多时间。”拿着营业执照的罗莉向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招得来”是基础,“落得下、发展好”才是关键,正是这“包你满意”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客商企业纷至沓来。贵阳高新区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并建立招商项目领导包保和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压实责任链条,第一时间协调问题、定期会商问题、全程跟踪问题、高效解决问题,形成工作闭环,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产,提高项目履约率、入园率、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
同时,贵阳高新区着力塑造“贵人服务”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一网通办”改革、“一窗式服务”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整体提升,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率由原来的47%提升至78.9%,“一窗”分类受理事项比例达100%。
为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贵阳高新区规划实施5个人才小镇,不断加强园区功能配套,全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强化政银企沟通平台打造,与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常态开展对接工作,帮助企业及项目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融资支持。2021年,已有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流动资金贷款贴息783.3万元。
抢抓历史机遇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起点,贵阳高新区将牢牢把握国务院印发《意见》的重大机遇,找准《意见》与全区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坚定不移抓目标、坚定不移强产业、坚定不移推项目、坚定不移聚要素“四个坚定不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抓目标。精准锚定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目标,聚焦“两主一特”产业,从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3方面入手,着力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全力推动中晟泰科、中航发黎阳等重点企业达产增效,确保今后引进的产业项目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亩均投资1000万元、亩均产值1000万元以上。
坚定不移强产业。确保到2025年累计引进“两主一特”及软服业项目267个,“两主一特”工业总产值突破6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户,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依托云上贵州等信创产业平台,率先在贵阳高新区布局省信创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软服业收入达788亿元,占贵州省70%。
坚定不移推项目。确保动态保持项目储备不少于70个,总投资1000亿元,年度可实施项目投资规模200亿元以上,形成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采取全项目链管理服务模式,力争新签约工业项目6个月内开工率不低于80%,新开工项目18个月建成投产率不低于80%。
坚定不移聚要素。持续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确保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用地收储3750亩;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的新模式,确保到2025年新增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到2025年新增新型工业化领域高层次人才2000人,培训新型工业化领域人才4万人。
本版图片来源:贵阳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