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7日
第A50版:创新园区 平顶山

春回中原再扬志 奋发笃行谱新篇

——平顶山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我的好帮手》 田正/摄于伊顿工业园

  生机盎然的平顶山高新区谷福银/摄

  中原电气城掠影薛大平/摄

  高新区街道一角薛大平/摄

  高新火炬园 张腾飞/摄

  产业集聚田改娣/摄

  璀璨星夜 陈跃民/摄

  ▶ 晁春宇


  在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中,平顶山高新区大幅晋升14个位次,创造了“118—116—107—98—88—74”五连升的佳绩,其中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单项排名更是强势挺进第39名。连续五年上升44个位次,平顶山高新区的进步速度令人瞩目。

  2022年,平顶山高新区将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提升“三化三制”新水平,继续打造创新型园区和特色型产业园区,依托园区经济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国家层面晋位次、省级层面争先进、市级层面做标杆,奋力谱写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中,平顶山高新区大幅晋升14个位次,创造了“118—116—107—98—88—74”五连升的佳绩,其中,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单项排名更是强势挺进第39名。连续五年上升44个位次,放眼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平顶山高新区的进步速度也是令人瞩目,这个以“小兄弟”自称的国家高新区究竟找到了怎样的发展密码?

  绘制四张图谱,开展四个拜访

  东风徐来,大地春回。为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的开门红,踏着春风的足迹,平顶山高新区打响了“四个拜访”的春季战。

  2月下旬,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凌兵奎在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了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他说:“去年九月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吹响了开发区改革的号角,明确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我们是全省开发区改革30家试点单位之一,倍感振奋。本次研修班,河南省各类开发区主要领导齐聚一堂,聆听专家授课,现场体会感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深入研讨,更加充分领会了省委省政府对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不待扬鞭自奋蹄,将国家开发区各项事业推向纵深,我们只争朝夕。”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东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对口合作与交流,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嘉兴秀洲高新区是全国高新区第二方阵的领头羊,与平顶山高新区主导产业相近、发展路径相似,是平顶山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对标对表的标杆。早在2021年9月,在科技部火炬中心与河南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平顶山高新区就与嘉兴秀洲高新区在政策研究共享、产业发展互助、科技能级提升、互派干部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第四季度,平顶山高新区派出20名年轻干部和企业家到嘉兴秀洲高新区挂职跟班锻炼,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孵化、国有投融资公司建设、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企业分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沉浸式学习,在各个领域开辟了两家高新区合作对接的新窗口,这些干部和企业家返区以来,撰写的20余篇学习考察报告在全区产生了强烈反响,相关经验作为他山之石,全面融入了平顶山高新区2022年发展思路。

  专题研修班刚刚落幕,凌兵奎带领区科技创新局及相关产业园区的同志,马不停蹄地再次来到嘉兴秀洲高新区、中新苏滁高新区考察学习。在嘉兴秀洲高新区,对嘉兴博尔玛创新产业园、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考察调研,围绕土地要素供给、项目资源保障、去社会化改革、飞地经济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中新苏滁高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实行市场化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是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省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凌兵奎一行深入学习了园区市场化合作机制和发展规划,并在主导产业集聚和双招双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平顶山高新区进一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汲取了经验。

  李青彬是一名学者型专家型干部,在平顶山高新区2022年1月启动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聘任中,被聘为管委会副主任。2月25日,他带着平顶山高新区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同志们来到宁波,考察了杭州湾汽车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并就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与尼龙下游深加工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讨。招商引资与补链强链相结合,科技研发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是平顶山高新区谋划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充分协作,2月27日,平顶山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园区主任赵果拜访了瞪羚企业功力机器有限公司和山东产研智能电机研究院,考察智能工厂、综合研究实验室、电机综合试验中心,充分了解对制造业企业的优质服务模式。赵果说:“打造研究型团队,成为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行家里手,拉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是我们运用市场规律、聚焦园区经济、激发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

  聚焦主责主业,改革释放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和改革前相比,平顶山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60%,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77%,研发备案企业数增长至72家,备案金额累计达到16.8亿元;各类孵化载体增长300%,各类研发平台与机构增长214%;专利申报达到63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26.87件,增长95%,技术合同登记额实现从零到1.656亿元的飞跃。作为平顶山市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发展质量总体水平连续两年达到四星级;入选河南省第二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区;在河南省率先开展“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智能车间3个、省级智能工厂2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家。

  平顶山高新区对于发展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得益于改革,“领导有威信、干部有激情、群众有信心”的精气神得益于改革,持续晋位升级,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也得益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回望平顶山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之路,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一招”。

  “三化三制”激发干事活力

  春节前夕,平顶山高新区完成第二轮体制机制改革,20人得到提拔使用,17人降职使用,在党管干部、尊重规则、人岗相适、奖励先进的原则下,613人全部找到了合适位置,市场化人员比例已经接近1/3。得益于首轮改革的经验与总结提升,第二轮比河南省要求提前了两个月。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多类群体的利益调整,影响大、阻力大、推进难,不是敲锣打鼓、走走过场,而是真刀实枪、动真碰硬,正是在党建的引领下,才做到了快速平稳、有序推进。在酝酿阶段,平顶山高新区以党的思想建设“铺路”,以组织建设“夯基”,以纪律建设“清障”,以作风建设“护航”,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参与、竞聘上岗,并深入各级党组织宣传政策、解答问题、谈心谈话,让干部职工明白规则,降低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感。有了坚强保障,后面便顺畅起来。该区坚持目标、结果导向,坚持人尽其才、竞争择优、绩效优先、倾斜一线原则,实行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给干事者舞台,让实干者实惠,让职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同时,平顶山高新区还到常州、广州、厦门、苏州等地,学习管理经验和发展思路;邀请国家高新区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授课,学习“他山之石”;成立各级读书会100个,每年举办各类读书分享活动240多场……通过全方位学习,让大家从“不会干”到“精准干”,逐渐建起一支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

  “管委会+公司”激活运营机制

  “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去做。”平顶山高新区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国有公司实行市场化改革,强化其融资、投资、建设、运营等功能,打造“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

  管委会实行“大部门制”管理,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近的原则,将原有22个工作机构调整为10个内设机构,形成“部门—科室—岗位”扁平化管理架构;构建“小政府、大服务”体制格局,精简机关人员、工作决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提高运转效率。

  公司方面则对已有国有资产及相关业务进行优化,筹建东建公司和东投公司,赋予其产业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市政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等相关职能,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投融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全面激发其干事创业活力。

  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平顶山高新区强化目标引领和考核导向作用,按照“以岗定薪、以责定薪、奖优罚劣、绩薪相适”的最终目标进行薪酬管理;并畅通管委会与国有公司人员交流、聘用通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聘任到各部门(单位)或国有公司。

  在“管委会+公司”模式运作下,产业承载力全面加强,平煤隆基光伏组件产业园、伊顿平顶山工业园、高新智慧物流园建成落地,跨境装备制造产业园、尼龙智造产业园、电气科技产业园蓄势待发;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建成主干路网8条,新增通车里程24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主干路网,全区路网实现内成环、外联通;打造街头游园20个,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高标准建成3个棚户区,回迁300余户;高新区实验小学顺利建成……

  “园区经济”聚焦产业发展

  2018年,平顶山高新区依托产业和地理共建,合理划分出创新创业服务园区、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皇台产业园区、电气装备产业园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沙河产业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负责对接服务企业、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投资增长,并剥离其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镇(街道)统一承担。

  聚焦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两个核心职能,六大园区配备专业队伍,充实一线力量,建立了从创新孵化到科技型企业培育,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从运营投产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同时,该区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园区领导和首席服务员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就地解决;需多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由园区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区级联席会议专题解决,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模式。

  三年来,六大园区不断提升“亩均效益”:电气装备产业园区围绕电气主导产业,谋划与实施项目71个、总投资220亿元;创新创业服务园区培育出18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营收从零提升到15.7亿元;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引进苏宁物流、顺丰速运、京东物流等的分拣中心入驻,商贸物流聚集态势初步形成……

  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秀红说:“2022年,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提升‘三化三制’新水平,以‘企业进园区、园区产业化’为主线,以更优的创新生态为驱动,以‘万人助万企’和‘三个一批’为抓手,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强化落实,持续构建‘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新格局,开创园区差异化考核、错位式发展新局面,打造创新型园区和特色型产业园区,依托园区经济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国家层面晋位次、省级层面争先进、市级层面做标杆,奋力谱写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03-07 ——平顶山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6262.html 1 春回中原再扬志 奋发笃行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