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俐
近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9个部门的业务专家对112名学生进行面试,98%的同学被各部门“抢订”一空,提前拿到了录用通知。这批学生是歌尔股份与5所合作院校的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出来的。
2021年,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公布,歌尔股份名列其中。经过多年探索,这家创新型制造业企业让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匠造班”是歌尔股份与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的一种新型班级,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匠造班”里大多数讲师均来自企业,拥有丰富的业务实操经验,能够实现“所学即所用”。作为一家规模大、生产密集型高科技公司,歌尔股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与高校合办产业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办工学院、“匠造班”等,歌尔股份成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自2018年开始,歌尔股份先后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开发近40门实用性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除了研发,我们还有大量的生产制造过程。随着产品复杂性、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介绍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尽快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提升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差异化发展
与个性化成长路径
作为歌尔股份某零件业务单元的负责人,王斌2006年来到这家企业,职业角色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
王斌大学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到公司后首先被分配到了扬声器业务部门,率先接触到的是产品工艺。2007年前后,消费电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品设计、材料日趋复杂,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
正是通过打造差异化发展通道和个性化成长路径,歌尔股份建立起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提升机制。
“很多人刚开始来到企业,有些可能是单纯地出于对电子类产品和技术的喜爱。在日常的工作和培训中,慢慢地接触到电声学各种知识,包括跟供应商、客户交流,去参加各种展会、学习,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歌尔股份高级副总裁高晓光说,“技能人才培养的另一大特点是项目牵引。一个大的产品项目,我们可以拆分得很细,这样就适合一些经验较浅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往往也都是新产品、新项目而不会重复老产品,通常1至2年的周期。项目做成了,人才就基本成长起来了。”
人才集聚效应
形成创新优势
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一家生产电子元器件的配套小厂起步,到转向传感器、智能穿戴等各种智能硬件的自主创新,歌尔股份一步步成长为高科技龙头企业。
“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竞争激烈,不做到第一第二,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存活下去。”为此,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姜滨有着长远布局。早在2004年,企业开始谋划从驻极体麦克风向微机电系统麦克风转型。
姜滨曾多次与一位中科院毕业的博士交流,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求贤心切的歌尔股份最终打动了这位博士,他举家搬到了歌尔股份所在地潍坊,成为这家企业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十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项目16项,研发出“集成硅麦克风”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产值达120亿元,这位博士也成为新一代电声器件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
“研发创新是企业保持卓越和领先的动力。”姜滨说,歌尔股份每年将销售收入的6%至8%投入研发,在我国以及海外等多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声光电为主要技术方向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打了一个基础,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夯实基础,吸引更多天下英才,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体系。”姜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