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关于支持外籍人才来京创新创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持来京创业的外籍人才通过园区或孵化载体申办来华工作许可证。
“过去,孵化载体可办理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未能办理工作许可的)申请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此举是对中关村出入境政策的再升级。”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表示,“当前,我国对外籍人才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北京市也进一步扩大外籍人才工作和创业的范围,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可帮外籍创业人才
申办工作许可证
工作许可证和签证,是许多来华工作的外籍人才的重要证件。
来自以色列的伊利亚,2008年来到中国,2009年创立天井越洋文化交流公司。“最早,我的工作许可证和签证都是自己办的。现在,我会找中介办延期签证,大概两三个月就可办完。现在外籍人才拿工作许可证并不难,可以在开一个公司后,再申请工作许可证和签证。”
已获得中国绿卡的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nihub国际创新中心创始人兼CEO鸿志远告诉记者,过去,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外籍人才要先成立公司,才能申请工作许可证。甚至有的外籍人才成立公司后,工作许可证也办不下来。
“《通知》提出,在外籍人才未成立企业前,园区、孵化器等创业载体作为申请主体,帮助外籍人才申办来华工作许可,这解决了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的一些后顾之忧,有利于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外籍人才来华。”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表示,“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创业大街服务效率,吸引更多外籍人才落地。”
“对于孵化器来说,《通知》为我们打开了引进国际人才和优秀项目的一扇窗口,搭建了与国际人才交流的一座桥梁。这不仅帮助外籍人才来京创业跨出第一步,而且为他们铺垫了一条创业的高速路。”中国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执行董事、总经理张一表示,“我们将把好这道人才引进的关口,为国际人才与归国留学生搭建好平台,为其创业创造优质的孵育空间。”
促进外籍人才融入双创环境
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的索毅,来自希腊。目前,索毅已创办博普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并获得中国绿卡。在他看来,“北京正在促进外籍人才融入当地双创环境。在政策的推动下,将有更多优质外国学生,选择留在北京。”
聂丽霞表示:“近日发布的《通知》,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也在建设更开放、更高质量的国际创新环境,将为外籍人才参与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近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已设立巴黎、阿联酋办事处,在北京落地2所国际人才会客厅。2019年以来,依托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中关村创业大街累计落地近百个国际项目。“未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将充分发挥‘空间+服务+投资’相结合的服务优势,提升外籍人才服务水平。”聂丽霞表示。
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省部共建留创园,望京留创园已在海外建立4个联络站,覆盖20余个城市和地区,并推出“时空孵化”服务模式,创立W2W——Roadshow“双双会”路演形式,建立望京留创园诺贝尔合作交流平台,共建北京中以产业创新中心。
“未来,望京留创园将为外籍创业人才匹配园区专有的扶持政策,减免房租、配套人才公寓等;制定外籍人才定制化服务方案,并帮助他们从生活、工作上快速融入中国环境;建立外籍人才社团性群体,定期组织交流互动,帮助匹配优质导师团;搭建千企千面的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提供优质的孵化培育平台和数字孵化平台。”张一表示。
来华工作者言期待
为了更好地扶持外籍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从业者和外籍人才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鸿志远建议,不能全部按学历评估一个外籍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针对外籍创业者的金融配套;允许更多外籍人才配偶快速申请工作签证;改善标准化审核;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现在出入境很少给创业者长期工作签证,大多先给3个月,看运营情况再延期。但一个初创企业很少从一开始就有税务数据,期待设计一个合理的落地解决方案。另外,目前外籍人来华双创,要对接很多部门,很多操作会比较麻烦,建议确立一个跨部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鸿志远表示。
索毅则希望有更多提供给外籍创业者的免费创业空间,帮助外籍人才加深与投资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等。“这些元素对于早期创业公司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