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俐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企业体制机制,持续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形成要素集聚、体系完善、载体多元、活力迸发的企业创新格局。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9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09家;引进创新平台载体16个、高校与科研院所12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254项,新增山东省省级人才平台13家。
坚持创新平台引领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聚焦创新谷实体化运作,全面提高创新谷政策、服务和品牌集成度,构建“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
济宁高新区围绕代办服务、信息服务、要素服务三大重点,搭建了三大集成化服务平台,包括全面提升8000平方米创新谷运营中心,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代办服务;搭建功能高度集成的济宁创新谷科技云平台,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政策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利导航、创业投资、科技孵化、落地投产”全链条信息服务;打造“创新灯塔”,引进专业化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集中提供人力资源、法务、财务等创新要素服务。
同时,济宁高新区持续释放创新谷资源集聚效应,构建“市产研院+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高校资源”两大科技支撑体系。济宁高新区成立了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联盟,建设运营了山东产业研究院济宁分院、山东省激光研究所、山东增材制造与设计验证中心,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00余家,其中,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济宁市唯一的山东省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另外,为打造高水平协作平台,济宁高新区分别组建“231”产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已与金乡、兖州等签订共建协议,依托济宁产业研究院、山东省激光研究所等向县市区转化技术项目23个。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
济宁高新区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坚持科技要素跟着产业走,不断完善产业孵化链条。
在创新政策供给方面,济宁高新区高标准编制《创新发展指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推进助企攀登计划,济宁高新区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梳理完善各产业链技术需求,精准助推区内产业集群提档升级。
在完善科技孵化链条方面,济宁高新区出台了《济宁高新区企业入驻孵化载体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入驻孵化载体的条件和程序,引导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完善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
强化高端人才支撑
为构建全链条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济宁高新区积极探索“人才+项目+资本”引资引智联动模式,成功创建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累计建成山东省省级以上人才平台233个,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
济宁高新区与济宁市科技局联合成立了济宁引智联盟,依托“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另外,济宁高新区推荐8人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5人入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铭德机械、广育堂2家企业获批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为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生态圈,济宁高新区围绕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强化人才发展“软”支撑,包括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合作建立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制度,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免费体检;投资1亿元建设蓼河国际人才社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打造集人才库、企业库、项目平台库、政策库于一体的“一网四库”。
突出科技强企培育
对创新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济宁高新区建立了重点企业 “一对一”联系制度,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10批共209家企业通过2021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
济宁高新区通过重点企业“一对一”联系制度,实现了对企业“即时化”响应机制。济宁高新区业务部门每名工作人员负责密切对接和包保服务对应企业,建立起畅通有效的政企对接渠道,即时响应企业科技需求,并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与科技人才交互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人员与企业精准对接。
同时,济宁高新区推行“一站式”科技服务。济宁高新区各类科技服务小组每月定期到企业服务,确保政策落实到家、服务上门活动全覆盖,并通过电话、微信与现场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分类—反馈—解决—销号 ”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济宁高新区还积极探索“保姆”型融资服务,开展政银担企对接活动,搭建金融、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平台,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创新谷内设立科技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