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第A4版:聚焦

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

沈阳高新区加速向一流科技园区行列迈进

【十四五开局·看高新】

  沈阳高新区浑河北岸

  锦联产业园

  中央公园

  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

  奥体中心

  恩柽研究院

  沈阳新松生产车间

  无距科技无人机

  ▶  刘琴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作为首批国家高新区,沈阳高新区历经30年的创新发展,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均取得了飞跃发展,已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区域创新高地。

  迈入“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东北全面振兴深入推进,沈阳市正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这都为沈阳高新区带来创新转型、赶超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也对其产业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沈阳高新区如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实现更大发展?


  沈阳高新区这片充满创新活力和奋斗激情的热土,历经30年创新发展,已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区域创新高地。“十三五”期间,沈阳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塑“高”“新”发展内核,经济总体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居第36位,较“十三五”初跃升8位,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牢固。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东北全面振兴深入推进,沈阳市正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这都为沈阳高新区带来创新转型、赶超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也对高新区产业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新时期,沈阳高新区将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沈阳高新区将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新区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未来5年,是沈阳高新区进一步强化高新属性,迈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的关键期。高新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全面指引沈阳高新区向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2021年9月出炉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

  走创新路、吃技术饭

  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2021年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其中“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两则新闻均与沈阳高新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紧密相关。

  此外,在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辽宁省技术先进性企业、新增瞪羚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个“榜单”中,沈阳高新区均列辽宁省第一。

  “榜单”位次不断跃升的背后,是沈阳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稳健而坚实的步伐:2021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较2019年增长10.6%,增速在沈阳市居第一;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开复工已达235个,比2020年同期增加25个,年度项目形象进度投资已达323.8亿元……

  一连串亮眼的成绩,是沈阳高新区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成果的集中展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无人机飞行控制器、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积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

  2021年7月初,在沈阳市法库县玉米地,无距科技的“拳头”产品——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装载30千克杀虫剂,只用了25分钟便完成了100多亩玉米地喷洒农药工作。“人工喷洒农药费时费力。无人机替代人力,不仅作业安全,而且通过卫星定位操控,高精准、高效率。”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洋说。

  无距科技只是沈阳高新区企业聚力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如今,在沈阳高新区,创新已成为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在创新主体培育、孵化载体建设、加快人才引育、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方面下功夫,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沈阳高新区创新主体能级显著提升,创新链条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占沈阳市1/3,是2017年的4.5倍,连续4年新增超过200家;该高新区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占沈阳市25%,雏鹰企业占沈阳市42%,瞪羚独角兽企业占沈阳市23%。

  迈向“十四五”,沈阳高新区谋划了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将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以高成长、高价值雏鹰、瞪羚、哪吒、独角兽企业为主体,以平台化大企业为龙头引领”的创新型企业矩阵,实现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融通发展。到2025年,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雏鹰企业达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70家。

  在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方面,沈阳高新区将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深入谋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原创性成果产业化,完善场景、载体、金融、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实现科技创新从“支撑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到2025年,实验室转化育成前沿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布局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累计建成校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0个以上,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0亿元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000件以上。

  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舰队”

  2021年11月18日,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组装调试自主研发的新型移动机器人。如今,沈阳新松已成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构建了集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厚积薄发、创新不断,让沈阳新松摘得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成为沈阳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中的明星企业。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30年来,沈阳高新区产业轮廓更加清晰,细分领域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沈阳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半导体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值增速20%以上。

  产业红火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2021年3月17日,以“中国民企500强”月星集团投资逾150亿元建设的月星沈阳环球港及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腾讯云启产业基地等项目为代表的62个重点项目,在沈阳高新区集中开复工,掀起了“大”“小”兼备的项目建设热潮。

  2021年,沈阳高新区坚定不移践行“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拿出开局就要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斗姿态,加快推动形成“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达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新高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沈阳高新区围绕辽宁省重大项目“三个一万亿”目标,确保2021年全年签约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40个以上;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眼健康等10条产业链,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补链强链的中小项目1000个以上;落实“一区十二园”规划,加快信创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同时,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沈阳高新区优化升级IC装备、医疗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引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快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装等全链条发展,助力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先积累细胞、区块链、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产业引爆点,不断增强参与未来“头部”竞争的底气决心。

  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沈阳高新区将“软”“硬”兼顾,坚持新经济主导,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一轮消费升级机会,结合“一核两极三组团五板块”产业承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6重点+6特色+3未来”产业体系。通过内培外引、延链补链、产业生态构建,着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经济产业集群。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每次来到浑南,我都能感受到这里对于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全面振兴发展的决心和行动,我坚信,月星集团扎根沈阳、扎根浑南是正确的选择。”在2021年3月17日浑南区(沈阳高新区)集中开复工仪式现场,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说,“月星集团对投资沈阳充满信心,愿意与浑南、与沈阳振兴发展同频共振,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对于沈阳高新区的营商环境,沈阳润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春城与丁佐宏有着相同感受。华润创新路南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只用了短短70天,充分体现了企业在沈阳高新区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决心。赵春城说:“润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沈阳以来,深切感受到沈阳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我们非常看好沈阳,愿意扎根沈阳,为沈阳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企业对发展的信心,是对一个区域营商环境质量优劣的一种印证,也激励着地方政府实干作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浑南会客厅”是沈阳高新区精心打造的行政审批大厅。该会客厅突破传统审批办事服务模式,按照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理念,通过专业化的队伍全程帮办、一站式服务,以“您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为服务宗旨,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市场主体和群众。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1年,沈阳高新区深入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梳理整合“一件事”事项,对审批环节进行归并、压缩,全力推动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多事项联审、多部门联办,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目前,沈阳高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100%,即办事项占比80%以上,最多跑一次达到100%,全程网办率95%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之内。“浑南会客厅”“0030”“一枚印章管审批”“先批后审”“以管代审”“告知承诺制”等举措,已跑在了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根据“十四五”规划,沈阳高新区将深化“管委会+平台公司”改革,深入推进“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法定机构改革,依法执行政府决策,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高新区管委会由服务者向服务组织者转变。

  此外,沈阳高新区将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以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集成服务模式。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作机制,优化电力供应、用水用气、财产登记、融资信贷、跨国贸易等重点领域审批流程。提升“浑南会客厅”功能,打造从项目注册准入到验收投产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会客厅”。

  坚持产城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植入“绿色基因”

  2021年6月,在沈阳高新区沈中大街和全运五路各交通路口,原有的石质挡车桩被精美的欧式花箱取代让过往行人纷纷称赞。“过去的挡车桩比较矮,有时候走路或骑车一不小心就碰到,现在摆放的花箱太美了,既防止汽车上人行道停车,又成为交通路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沈阳市民李女士说。

  民众对沈阳高新区生活环境的点赞和认可,是高新区长期以来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植入“绿色基因”的坚持。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街头到公园,绿意浸润在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全区上下爱绿护绿、增绿添绿蔚然成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积厚成势。

  2021年年初,《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设定了新的目标。作为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作出“高新”贡献,沈阳高新区积极作为,推动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治理方式迭代升级,推广实行线上审批流程,开展实施在线监督监测,大力推动区内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沈阳高新区13家企业获批进入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3家企业获批进入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

  在绿色产业方面,沈阳高新区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及能源环保两条产业链,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等载体,将高新区全力打造成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绿色低碳产业新高地。

  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沈阳高新区将全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强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制造工程,将高新区全力打造成为现代化绿色园区。

  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上,沈阳高新区将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智慧出行、能源环保三大细分领域作为园区绿色发展支柱产业,还将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目标,加快完善产业园区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园区绿色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加快智能建筑和城市建设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搭建基于物联网架构打造的智能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智慧化治理实现节约成本、降低能耗。

  此外,沈阳高新区还将推动企业担起绿色发展的责任。支持企业及早制定“双碳”战略和路线图,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架构,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鼓励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技术研发攻关,实施一批绿色技术重点研发项目,加强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支持企业创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沈阳高新区用创新、用行动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沈阳高新区将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条主线,在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沈阳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锁定新定位、明确新作为,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沈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版图片来源:沈阳高新区

2021-12-20 【十四五开局·看高新】 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363.html 1 沈阳高新区加速向一流科技园区行列迈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