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2021年以来,西安高新区紧扣《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加快科技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企业群体、强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不错成绩。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创建各类创新平台181个,国家级双创载体38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超17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64%,“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透过数据,探寻西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创新密码是什么?
开展硬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西安高新区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同时,全面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每年设立“揭榜挂帅”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择优支持“揭榜挂帅”优秀项目20个以上,目前已征集技术需求15项。深化技术经理人“1+3”特色服务体系,走访挖掘近百项科技成果待转化项目,遴选并给予支持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产业化,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其中,中科微精承担的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项目突破七大关键技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近2.11亿元。
创新企业培育方式,壮大科技企业群体。西安高新区积极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23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超1600家,增速均超过30%。
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建设,研究制定《西安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在西安市率先搭建科技创新和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及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推进1500余家企业入库测试,实现优惠政策与企业特征智能匹配。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建立“走访调研有专员、线上帮扶有平台、会议对接有机制”的亲商助企“三有”机制,录入企业信息81624家,线上线下“双通道”解决企业反映问题446项。
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西安高新区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推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做强新兴产业链条优势。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支持与中科院授时中心、西安光机所共建大科学装置,加快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工大共建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先后引进小米、OPPO、中科创达等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西安高新区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兴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品质高新、幸福高新“四个高新”建设,每个产业链制定提升工作目标;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建立领导带头、纵横联动、联席调度、信息通报、考核评价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机制;各产业链实行一位领导、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支专家服务团“五个一”工作机制,制定“N张清单”,打造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开放创新力度,浓郁科技创新氛围。西安高新区积极支持企业创建海外创新平台,优化全链条式孵化网络,加速创新资源汇集。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双创载体171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4家。与吉尔吉斯斯坦、南非等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创新海外创新平台17家。此外,面向全球创新资源,高标准举办丝博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国高新火炬“云”传递活动, 组织召开欧亚论坛科技分论坛,有效扩大硬科技品牌影响力。
完善科技政策制定,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西安高新区全力做好规划引导、布局优化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创新性推出《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科创九条”), 设立9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速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创新生态构建,全面激发区域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