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
第A7版:创新园区

全面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促进“五个再上新台阶”

江门高新区:以奋斗姿态向“千亿产业园区”挺进

  德昌电机产业城已建成投产

  江门高新区金融中心及高新创智城

  2021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高层次人才参加国情研修班合影

  活力湾区,青年说税——双创孵化器税收政策分享会

  2021年侨梦苑政策发布会现场

  五邑路与城际动车为发展赋能

  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码头——江门高新港码头

  ▶  郑锡威 本报记者 刘琴


  11月4日召开的江门市江海区委十届二次全会,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进行部署。作为江门市惟一的国家高新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抢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兴区、园区增效、内外融合、人才强区“五大行动计划”,促进“五个再上新台阶”,推动江门市“六大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江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江海贡献。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是江门市的东大门,是江门市惟一的国家高新区和推动两个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对接广深核心都市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拥有多个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在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中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迈入“十四五”新时期,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高质量发展该怎么干?11月4日,中共江门市江海区委十届二次全会召开。会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提出,将通过全面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即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工业兴区行动计划、园区增效行动计划、内外融合行动计划、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促进“五个再上新台阶”,推动江门市“六大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区上下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江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江门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江海贡献’。”江门市江海区委书记聂加伟说。

  创新驱动

  打造江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走进位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江门市德泓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置身于机械化空间,数字化气息随之扑面而来。该企业自主研发的纸浆模塑智能化生产线上的装配工序有序运转,高度集成、生产节奏快,并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监控、分析、预警,节约80%的人力成本。今年,德泓装备获得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成长企业组三等奖,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这也成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407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176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产值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居江门市第一位。在创新驱动这条赛道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跑出了加速度。

  与此同时,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的排名也从2015年的第77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59位。5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靠着不懈奋斗,持续实现争先进位,彰显了立足高新,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决心。

  今年9月,江海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进一步吹响了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向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和科技强区进发的号角,提出未来5年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江门市科技创新标杆,全面落实江门市委“比学赶超”行动。

  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的建设不容忽视。如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广东(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364家,国家级和广东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7家,孵化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数量居江门市第一位。

  接下来,如何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注入创新动能?对此,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实施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技术创新及应用,大力推进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应用示范基地和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产学研用新生态;做优做强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六大国家创新平台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新环境,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加快金融中心建设。

  工业兴区

  打造江门工业立市重要引擎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一流的产业经济更是区域实力的象征。5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德昌、优美科、麦克韦尔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形成了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江海制造”一路向上,5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经济发展的“底盘”,在新发展阶段,真正承载起“工业立区”的发展使命。

  在江海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江海区首次明确要争当江门市工业立市重要引擎,与之对应的是“打造千亿产业园区”新目标,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面向“十四五”,要想争做“领跑者”,唯有更加注重科学谋划、前瞻布局。目前,摩尔电子科技产业园、优美科新材料二期、德昌电机二期等项目正加快推进,三大“链主”企业再壮大。随着三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江海区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扩大。

  “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结合江海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拓存创增、双向发力,力争两年内工业产值超千亿元,成为江门市工业振兴重要一极。”聂加伟说。

  未来5年,根据工业兴区行动计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增潜力,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力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稳盘作用,持续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巩固做优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根据规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优化“链长制”,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要求,系统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承诺制、容缺办理,压缩审批时间,加速审批流程。坚持对外“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以“投行思维”精准对接细分行业的龙头,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优势明显、用地少、产出高的优质项目落地。

  园区增效

  打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先行区

  产业园区是产业项目的主阵地、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但也同样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环境承载力不强等问题。

  作为小而精的城市主城区,面对成为江门工业立市重要引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等目标定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如何破除园区现有条件束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提质增效,练好内功,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成为接下来发展中的关键一步。

  根据规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实施园区增效行动计划,根据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方案,将紧盯深江合作,加快推出对接深圳政策举措的工作清单,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勇当标兵。

  为此,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高质量做好园区规划编制,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成功经验,围绕对接深圳交通、产业、改革、城市建设等方面,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及配套建设,以规划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合作模式,促进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建设发展。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将高水平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建设,落实江门市在东组团重点发展安全应急产业集群部署,以打造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目标,紧盯深圳优质企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规划建设安全应急产业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及总规划达5000亩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信、智能安全防护等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加快培育安全应急产业集群,构建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五维一体”产业布局,先行示范带动江海全域乃至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

  在高标准抓好园区服务保障方面,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投融资模式,增强用地、资金、环境容量、人才、能耗等要素资源保障。完善服务体系,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为产业园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压实责任主体,强化园区对接服务深圳综合考核,推动全区上下形成争相对接深圳的生动局面。

  内外融合

  打造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重要承载区

  近日,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召开的“活力湾区,青年说税——双创孵化器税收政策分享会”上,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过去,较高的税负导致不少企业出现人才流失或难以招收到港澳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困境,个税新政的发布为这些企业解决了问题。

  根据新政策,在江门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给予财政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这真是一份政策‘大礼’!”港资企业澳菀文化产业文化公司负责人何丽妍感叹道:“个税新政拉平了港澳地区和内地之间的个税差异,我们将会更容易地招聘到港澳地区的高素质人才,这对加强人才储备,壮大企业实力至关重要。”

  据了解,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海外侨胞众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深入密切。截至2020年年底,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拥有港澳侨资企业超70家,产值超过167亿元,成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又该如何抢抓区位优势,扩展与港澳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联系服务华侨华人中体现江海担当?

  根据内外融合行动计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完善华侨华人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以江海法治广场为载体,加快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域外法律查明中心,提供境内法律法规宣传、诉讼代理和境外法律查明等服务;探索与港澳地区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支持鼓励我国港澳地区和外国律师事务所在江海设立代表机构,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将加快推进“侨梦苑”核心区建设。落实《江门“侨梦苑”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专项扶持政策,为华侨华人提供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经贸协作等服务。强化“侨梦苑”核心区专项奖补资金保障,激励侨资企业高质量发展,吸引华侨华人创业兴业。深入落实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侨梦苑”专属信贷产品,促进资金资本融通。

  根据规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深度对接港澳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功能,提升港澳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度。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引入优质香港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并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强化粤港澳知识产权应用保护联动接轨。

  人才强区

  打造大湾区人才重要集聚区

  区域发展,关键在人。为应对人才争夺战,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成立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分中心、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购置134套人才公寓,为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提供安居住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如今,园区人才工作走在江门市前列,拥有广东“特支计划”2人、硕博士42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06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

  未来,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着力打造的重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充分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江海)分中心、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等平台作用,依托火炬大厦、粤湾云谷、产业加速园等重大园区载体,建立“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在专业性、技能性人才引进方面,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通过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高新工匠”等评选,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完善高新“优才卡”制度,用心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住房、就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确保引进来、留得住。

  根据人才强区行动计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立足国家高新区的定位与使命,立足该区“十四五”规划,制定好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高新工匠”培育计划,提高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方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紧扣需求精准发力引进人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大力引进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落实百名博士引进工程,重点引进博士后团队和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支持高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和创新研发基地。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将推动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赋予人才更多更大经费、资源支配调度权,让人才安心做学问搞研究。

  迈入“十四五”,跨上新征程。“我们将真抓实干,奋力冲刺,全力对接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紧紧围绕园区发展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中找突破,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江门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郑丹辉说。

  图片来源:江门高新区

2021-11-22 全面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促进“五个再上新台阶”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002.html 1 江门高新区:以奋斗姿态向“千亿产业园区”挺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