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7日
第A2版:要闻

让创新旗帜高高飘扬

前沿创新风云激荡2021中关村论坛

  ▶  本报记者  张伟


  在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年度主题的2021中关村论坛上,专家齐聚、大咖云集,他们线上线下“云”间论道,聚焦全球关切,透视前沿创新。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

  中关村要引领示范绿色园区发展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在2021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上表示,创新设计是产业变革的先导,绿色设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未来。绿色设计已经成为全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及重要手段。

  实现绿色发展,绿色设计扮演怎样角色?石定寰表示,绿色设计是绿色发展的源头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他举例说,像储能电池、光伏板等这些年大量应用,就应当在产品设计阶段将回收问题考虑进来,如何做到有效回收才能不破坏环境,通过设计使其全生命周期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因为设计是源头。”石定寰说,大到城市乡村的规划设计,中到建筑、园区,小到工业产品,都离不开设计。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要素融合进去,正是绿色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上,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并行的,并且最终要实现绿色化。所以数字化是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石定寰表示,希望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球创新中心,在实现“双碳”绿色发展上能够成为示范园区,创建更多低碳、零碳园区,更好地通过绿色设计改变园区面貌,注入绿色要素。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

  国家高新区最有基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在加快部署和培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适合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地方在哪里?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上给出的答案是:国家高新区。

  “构筑未来产业高地,国家高新区有底气!”贾敬敦表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和人才高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已经具备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基础。

  如何抓住发展未来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贾敬敦表示,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高地和主阵地的作用,探索在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将国家高新区打造成未来产业的策源地、聚集地,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

  总体谋划上,贾敬敦强调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重点布局,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聚集高端资源,更大力度开放合作;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四是坚持审慎监管原则,鼓励技术进步和企业有序壮大。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贾敬敦强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怎样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贾敬敦认为,国家高新区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任务,主要体现在五个“加快”上:加快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体制机制;加快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精准化政策举措;加快形成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生态;加快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快提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场景。

  具体地说,贾敬敦希望在一些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能采取有效措施,面向未来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尤其要以科技企业的孵化和成长为重点工作方向,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石。此外,还要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对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使其能更好地包容新产品、新技术、新企业和新产业的发展。

  贾敬敦强调,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者的作用,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发展未来产业。他同时指出,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导致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在产业基础相对较强、政策环境相对适宜、创新创业生态相对完善的国家高新区,会更具备培育未来产业的土壤。相比较而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高质量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迈出的步子可能会更大一些,会走得更快一些。

  “发展未来产业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贾敬敦还希望,国家高新区能围绕未来产业的发展,加深、加强国际合作。“希望国家高新区不但能成为中国的同时还能成为全世界的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者实现人生梦想的乐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

  突破“卡脖子”技术需“十年磨一剑”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突击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在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上表示,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行进路上,不能操之过急,做基础研究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面向应用要提倡工匠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从0到1’,原创性基础研究源于科学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难进行规划和重点攻关。基础研究不是简单地靠规划和砸钱的做法就能成功的。没钱不行,光有钱也不行,它有其自身规律。”刘忠范说。

  “我们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倡导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心‘躁动’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长期从事石墨烯研究,刘忠范感受颇深,“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提升,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和长期耐心,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能达到这一点。”

  “我研究石墨烯10多年了,尤其在石墨烯薄膜制备上下了极大功夫,但仍有很多要解决的难题。”刘忠范说,“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我们可能也不会很快在石墨烯领域取得这些突破。”

  在刘忠范看来,我国目前的基础创新,还存在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割裂的现实。当前,国企和央企具有创新潜力,但创新意愿不足,而私企民企通常有创新意愿,但缺少创新能力和潜力。如何从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诸多深层次问题,是改革“深水区”,也是必经之路。

  “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解决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割裂的问题,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刘忠范说。

  “石墨烯产业必须要有‘杀手锏’级的应用,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瞄准现在,关注未来。”具体谈到石墨烯,刘忠范强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放眼未来,要追求原创性突破和打造核心竞争力。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

  探索未来产业发展“合肥路径”

  “合肥高新区培育未来产业有基因,发展未来产业有条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上表示,量子产业就是合肥高新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量子产业发展的高地,是科技创新高地,也是产业创新高地。”吕长富给出了一张合肥高新区量子产业发展的成绩单: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51篇,居全球首位;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建有量子信息相关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同时建设国家级“一院三平台”;拥有量子信息领域企业41家,占全国1/3;量子尖端技术人员达587人,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以量子产业为抓手,合肥高新区率先探索未来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宝贵经验?

  吕长富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科大率先布局量子信息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量子学科正式起步。此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的科学发现阶段,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3位领军科学家汇集在中科大,搭建一批重要的科研平台,开始学科教育培养人才,促进一批基础学科交叉研究。在2011—2016年的产业初构阶段,合肥高新区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2017年至今,进入建制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国家层面“一锤定音”,组建国家实验室,量子未来产业网络第三次标准性节点到来。

  谈到具体经验,吕长富划出重点:有序规划+繁荣生态。合肥高新区布局了量子信息、未来能源、未来显示三大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夯实创新、产业、生态三大优势,既关注走通科技创新路径,更关注“从无到有”的科学发现、“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支持初创企业,给予回购权支持连续融资做大做强;探索科学家创业新模式,开展“科学家研究+学生团队创业”新模式,加速成果持续涌现转化;加强量子示范应用,注重量子应用场景创造,为技术产业化提供示范场所。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汇聚发展‘第一动力’,奋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先行先试,率先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合肥路径’, 率先将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园区。”吕长富表示。

2021-09-27 让创新旗帜高高飘扬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4408.html 1 前沿创新风云激荡2021中关村论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