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
7年前,90后大学生薄智元还在实习时就注意到,即便是有企业购置了上千万的传统管理软件,其业务负责人仍然离不开Excel和纸。如何让业务人员自由搭建系统?这一看似简单的想法,到今天才被薄智元创立的无代码平台轻流实现。
今年3月,无代码平台轻流宣布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从2015年创立至今,历经6年的发展,轻流已完成5轮知名机构近亿元融资。
认知企业数字化的痛点
本硕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主修信息安全与计算机专业的90后学霸薄智元,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
2013年,薄智元第一次创业做了一个独立音乐网红经纪平台。但他很快发现,音乐行业尤其版权是一个比较靠资源、资金的领域,主要玩家还是大型音乐平台或者公司。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并不适合,于是他将音乐版权出售,这家公司此后被阿里收购。这让年轻的薄智元首次创业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随后,薄智元进入阿里实习,更多地接触到了ToB领域,感受到ToB领域蕴含的巨大价值,他决定从ToC转换到ToB赛道。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知ToB领域,2014年,薄智元索性进入到SAP位于上海的全球本地化部门。这家总部在德国、拥有全世界排名第一ERP软件的公司,算是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先驱。恰巧当时SAP正在推广On Cloud产品线,这也是薄智元第一次接触到云计算和SaaS理念。
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他逐渐认知到企业数字化的痛点。这段经历使薄智元对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自己初步想法。
他发现,即便是一些客户花费了上千万元购买了SAP的产品,很多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仍然在使用Excel,甚至是纸。
这让薄智元再一次看到了创业的契机,开始研发一款名为“申请通”的产品。这款结合了表单和简易流程管理的协作软件,也就是“轻流”的雏形。
第二次创业,薄智元考虑到资源问题,决定从学校以及校园周围的一些场景入手,例如学生资料的在线表单申请系统等。但很快,一年的时间这款仅仅定位于高校需求的产品就走到了“天花板”——1000个注册用户和30个付费用户。
他也意识到,要想走出瓶颈,必须把应用场景从高校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和企业中去。
2016年,薄智元将产品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迭代升级,不再仅局限于申请表单这样一个场景,而是扩展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场景。与此同时,“申请通”也正式更名为“轻流”。
彼时,国外已经有了Outsystems、Mendix及微软的Power Apps等低代码的公司或产品,但国内几乎无人知晓。
薄智元谈到:“考虑到教育用户的成本,当时虽然没有打出低代码/无代码的概念,但我们核心的产品逻辑依然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的,希望能够让一些懂业务的人不需要代码就可以把企业所需的系统快速创建出来。”
直到2017年年底,产品逐步受到市场认可后,轻流才开始真正打出无代码这一理念。
做无代码产品不是一蹴而就
薄智元坦言,做无代码产品不是一蹴而就,并不是说拿了资金马上就能做出一款无代码产品,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对于轻流来说,不只是单纯的提供一款工具,因为客户需要的不是工具,而是要能解决它实际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本质上,轻流在触达客户的过程中,其实更多地是关注它要用轻流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目前,轻流已服务超20万海内外企业、政府机关单位及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卡特彼勒、超威集团、华润医药、上海交通大学、三只松鼠等;满足互联网、制造、零售、教育、工程建筑、金融、生活服务、娱乐传媒等数十个行业的管理系统需求;还包括企业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订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事行政管理等近百个业务场景解决方案。
薄智元谈到,低代码厂商的生态主体一定是开发者,这部分人群一定是量小的。由于轻流属于无代码,因此覆盖的生态主体并不是传统的开发者,而是大量的业务人员。虽然他们不懂得系统开发,但是他们更懂行业,更懂业务。
同时,这些低代码厂商本身擅长的是开发,如果合作伙伴也专长于技术,那么生态各方只能互作补充,很难达成1+1>2的效果。而轻流作为技术支持方,是和懂业务的人员合作,是一种更加互补、也更紧密的关系。
目前,国内低代码/无代码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近20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5%。可见,整个市场已经进入到快速上升通道。“未来两三年就可能有一些公司跑出来,这个时间窗口期比我们预想的更快。”薄智元说。
薄智元对未来信心满满。通过产品和行业的积累,再加上历经5轮的融资,已经让轻流这家无代码平台占尽优势,未来可期。
(转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