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宣
近日,浙江省召开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加快建设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全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此次大会中,杭州高新区(滨江)被评为最佳典型案例,该区中控研究院、明度、国芯、路先非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并接受表彰,中科微等7家企业在该区分会场参加会议并接受表彰。
据悉,杭州高新区(滨江)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扎实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7亿元,增长13.9%,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浙江省42个工业大县中排名第一。
紧抓标志性产业链
夯实产业基础优势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实施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强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软件名城建设组织实施116项研发项目,兑付补助资金4.4亿元。
杭州高新区(滨江)还发挥信息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与浙江省内工业大县错位合作、协同发展;实施智造供给产业专项政策,对纳入培育对象企业由区级财政给予3年1000万元重点支持激励引导信息工程服务公司由分包商向数字化系统解决问题总包商转型发展,累计21家企业入选浙江省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引进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2017-2020年共有73名企业专家选派至浙江省重点工业市、县服务当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占浙江省选派专家总数的37%;推进建设智造供给特色小镇,今年上半年小镇企业实现营收43.8亿元,完成投资4.9亿元,已有10余个产业项目落点选址。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打造标志性产业链,聚焦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推动高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数字安防、通信设备、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分别增长27.8%、27.5%和15.7%。
发挥龙头企业引擎作用
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杭州高新区(滨江)发挥龙头企业引擎作用,紧盯龙头衍生、裂变项目,加大对企业创新业务扶持力度,支持其依托成熟渠道快速拓展市场。近年来,海康、大华的智能家居、工业视觉、智检、存储等新业务先后孵化落地,成为今年上半年拉动企业全系工业产值30%以上增长的最大动能。
杭州高新区(滨江)扶优扶强“专精特新”特征明显的冠军型企业,建立梯队培育机制,累计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浙江省省级隐形冠军5家;抢抓科创板机遇,累计培育上市公司60家,其中工业企业28家,已成为浙江省“资本第一区”。
为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杭州高新区(滨江)实施楼宇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建立科技型园区(楼宇)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园区(楼宇)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入驻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等多元化服务;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园标杆,示范带动周边传统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累计拥有浙江省省级小微企业园35家。
如今,杭州高新区(滨江)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小微园在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一批产业链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该区近两年年均工业企业“小升规”超过3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均保持10%以上增长。
紧抓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充分保障企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创新平台。近两年,杭州高新区(滨江)集中引进落地杭州北航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检测检验中心。
杭州高新区(滨江)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认定国内首台套装备1项、浙江省省内首台套装备8项。
杭州高新区(滨江)充分保障企业发展空间,加快产业扶持资金兑付,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成立产业项目前期办,组建工业运行专班,向体制机制改革要速度、要效率,一般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12个月缩减至6个月,重点项目向3个月目标提速;建立工业项目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奋力抓好项目落点、开工、入库、入统各个关键环节。
杭州高新区(滨江)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宇视、大立、赛诺菲6家企业获评浙江省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者。
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强基础、补链条、提能级,培育高新制造业、高能级平台、高成长企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在打造全国数字强区、千亿级标志性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扶优扶强、创新创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