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3日
第A7版:创新论坛

坚持党的领导 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  霍立峰  朱正  刘琴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国家高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国家高新区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论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并结合新时代的形势与任务,对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壮大的“根”与“魂”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988年,在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面对全球技术革命及产业变革,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建设了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实施了旨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正式拉开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幕。1991年,邓小平同志为火炬计划及国家高新区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同年,国务院批准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等26家首批国家高新区,并颁布了相关支持和优惠政策。由此,国家高新区进入了全面建设和发展阶段。

  从1988年的“一次创业”到2001年的“二次创业”,从2010年的战略提升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进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实地调研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加快国家高新区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在考察大连高新区时强调:“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习近平指出:“现在看来,发展中关村、建设高新区这步棋是走对了。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武汉东湖高新区时强调:“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在济南高新区考察时强调:“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

  30年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国家高新区的数量不断扩大。目前,169家国家高新区如同一把把创新的火炬,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照亮了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道路,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统计显示,2020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41.8万亿元、工业总产值25.8万亿元、利润总额3.3万亿元、出口总额4.3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4%、7.2%、8.3%和5.0%。

  实践证明,党中央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壮大的“根”与“魂”。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建设国家高新区,使我国跟上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抗风险能力,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家高新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

  3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高新区牢记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嘱托,不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要求,着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光辉旗帜和主要战略力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好的经验。在体制机制方面,各地高新区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政府派出机构、政区合一、市场化公司三种主要体制并存的局面。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国家高新区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和创新政策,推进“放管服”和简政放权,加快园区产业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释放改革创新活力。

  二是国家高新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有效整合科技创新、产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高精尖技术和高效能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高新区表现出逆势增长势头,并凭借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疫情防控贡献了科技力量。

  三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推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目前,国家高新区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发展迅速,培育了华为、腾讯、百度、小米、科大讯飞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技企业。

  四是国家高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全球发展与全面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动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了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通过科技开放合作,国家高新区云集了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70%的国家高新区出台了国际化发展政策,开启了国际化布局,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

  五是国家高新区成为现代化科技新城。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现代化城市进程提供了示范。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已从过去一个个城郊结合部、荒草地,变成了现在的一座座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科技新城。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产业提实力、以环境聚人气、以文化增内涵,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推进交通、教育、商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步伐,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些成就进一步证明,国家高新区每一步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历届中央领导都心系国家高新区,多次视察国家高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离不开科技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高新区的坚强决心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家高新区管理者与园区企业、科技人员和广大民众的拼搏奋斗。

  三、国家高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改革开放的一项伟大创举,目的就是通过国家高新区的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找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径,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和火炬创新旗帜,从国情、区情出发,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描绘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国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是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创新发展。国家高新区以改革为出发点,勇于打破思想桎梏和体制机制束缚,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建立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塑造和培育国际品牌,把民族智慧和国际经验有效结合在一起,提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坚持以创新求突破,鼓励敢想、敢试、敢闯、敢干,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创新氛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三是始终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政府与市场结合、中央与地方结合。国家高新区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探索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向产业组织者转变,培育和支持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园区运营机构;坚持中央与地方结合,探索形成了由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指导、中央有关部门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园区管委会管理运营、中介机构支撑服务、企业自主经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体系。

  四是始终坚持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国家高新区通过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新机制;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借助“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发力,使国家高新区成为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完善的宜居宜业的创新创业沃土;通过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构建孵化体系,营造了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的体制机制与环境,推动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四、国家高新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科技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还不同程度存在。面对创新指标、经济指标压力,一些国家高新区存在重业务轻党建、重学习轻实践的现象,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方面还不坚决、不到位,以理论武装指导实践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国家高新区仍然存在路径依赖和“招商依赖”,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新的发展范式和动力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国家高新区虽然聚集了全国近40%的高新技术企业,但真正有世界影响力和主导权的高科技大公司不多。国家高新区企业破解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能力还需加强。

  四是社会事务不断增多,战略位势有所弱化。随着产城不断融合,一些国家高新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机构和人员被迫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简高效、小机构大服务的体制优势。

  五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严峻。随着国家高新区数量的增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加之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各国家高新区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五、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之际,国家高新区又一次站在时代前沿,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各项规划的首位。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国家高新区在勇挑重担、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应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高新区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家高新区的“根”和“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弱化。国家高新区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战场,因此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继续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和工作部署,深入促进党建与业务相融合。要继续发挥党工委在园区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和完善园区乡镇、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园区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激发园区党员干部一心向党、干事创业的热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和“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发展路径。实践证明,建设高新区是我国打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让技术变为商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成功路径,这也是高新区与其他类型开发区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国家高新区要按照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方向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继续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贯彻落实“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要求,坚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定位,充分发挥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地位。

  三是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国家高新区从重点瞄准创新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齐头并进,已经从一个产业区变成了一座科技城。着眼未来,国家高新区应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门类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断推动形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新发展格局,使国家高新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部队。

  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新时代国家高新区改革与创新、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国家高新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精减、高效、亲民的新型管理体制,激发干事创业、不怕失败的“高新精神”。

  一是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重点改革方向,从管理者向价值发现者、产业组织者、战略投资者、改革探索者转变;二是推进探索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固有身份界限,推行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新型用人制度,探索更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智能政府、智能服务;四是推进落实土地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开放性,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五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形成大胆探索、敢闯敢试的环境氛围。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要不断增强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设世界级新型研发机构,组建高层次未来实验室,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原创成果,构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更多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原创前沿产业;三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区一主导产业;四是要充分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潜力,发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平台作用。

  第三,增强内生动力,打造“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生态,按照“雨林法则”,通过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创业街区等形态多样的服务载体,构建全要素、多品类的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围绕创新创业资金瓶颈,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贯通创新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推进“资本+科技+产业”三位一体化融通发展,解决创业企业资金断链风险;三是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培育一批科学家深度参与、大资金长期投入的高端技术型创业企业;四是加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研究,加速新技术突破、新产业生成、新业态涌现、新模式创造,培育发展一批在全球具有先发优势的“四新经济”市场主体,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生力军。

  第四,加快开放协作,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是增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共享发展,通过一区多园、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创新资源的跨区域引进、转化与整合,使创新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努力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塑造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二是深度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通过加强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国际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载体,吸引更多世界知名大学、顶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等入驻,汇聚世界级创新成果、创业团队、创新资本;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通过与相关国家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园、边境产业园、海外科技园等海外园区,与沿线相关国家进行人才交流,搭建跨境特色创业空间、孵化器、创新社区等“双创”载体,支持企业“走出去”,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和产业园,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第五,践行绿色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打造生态园区、智慧新城。

  一是探索绿色发展方式,提高绿色投资比例,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增强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壮大绿色经济产业规模,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快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园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以及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探索数字城市服务新模式,带动智慧数字园区建设;三是不断提升高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从“管治”向“服务”、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培育发展各类社会自治组织,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提高大众自治的能力与效率;四是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不断改善民生,努力打造活力园区、和谐园区、美丽园区,使国家高新区成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创新充沛、创业活跃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作者单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

2021-08-23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3890.html 1 坚持党的领导 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