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第A41版:创新园区 常熟

常熟高新区: 党建领航开新局 创新奋进启新程

  常熟南部新城

  常熟高新区“星火”党建品牌发布

  常熟高新区内的加氢站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  本报记者 罗晓燕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元,同比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5.3%;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居第69位,实现“五连进”……2020年,常熟高新区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熟高新区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常熟’建设主轴主线,抢抓‘一体化’‘双循环’‘新基建’三大机遇,突出产业、创新、城市‘三大重点’,坚持‘精细极致、担当干事、争先进位、勇当标杆’的工作导向,努力在‘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中拔头筹、做表率,奋力谱写‘六美集大美、高新高质量’的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常熟市委常委、常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党建引领 赋能高质量发展

  建设昆承湾党性教育实训馆、打造“星火”大党建品牌、开展“党建惠企,虞路同行”专项行动……近年来,常熟高新区系统化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积极构建大党建格局、培育大党建品牌,以星星之火点亮高新区火炬之光。

  昆承湾党性教育实训馆建设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以昆承湖水上明珠为理念,设计初心昆承湾、旗帜昆承湾、红动昆承湾、书香昆承湾、感动昆承湾和党性熔炉六个区域,成为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提升素质、学习交流和展示形象的共享平台。

  据王建国介绍,面对党建工作需要攻坚克难、提档升级的要求,常熟高新区以党工委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上率下、以上促下,以“星火炬力”行动作为2020年度书记项目,成立“星火”助企团,设立“星火”助企专员,明确工作职责,将重点任务分类量化,做到总体有安排、推进有重点、落实有成效。

  同时,常熟高新区组建“星火”议事厅,定期分享、商谈,共破难题;开展“星火炬力、安全同行”系列活动和技能比武,以竞赛形式,提升职工技术水平,打造外企发展加油站,以“智造创新的奋斗故事”“永远的沙家浜精神”等开放式主题党日为契机,把活动开展在助力企业发展的一线需求上,提升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企业间互访互学。

  “星火炬力”行动探索外企党建抱团发展新模式,是外企党建工作由单打独斗向联动作战、分散自主向多元共促转型的积极尝试,通过组建“红色炬阵”,开展“红心联动”,促使外企党建做到联手唱戏、同向发力,融通互补、双向借智,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使党建联建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强强联动、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外企党建融合发展。通过“星火炬力”行动,常熟高新区以机关企业党建联建推动政企互动,以“围着企业发展转、盯着项目落地干”的真情真心助企惠企,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全力打造发展“头等舱”。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常熟高新区党工委认真组织,积极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在区域内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常熟高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局室职责分工,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并制定《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其中,聚焦区内群众所需、企业所盼,推出滨河空间美化利用、深化校企合作保障企业用工等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聚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受到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辖区内广大“两新”党组织通过“星火”红色矩阵实现抱团联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实现资源共享、活动联动、交流互鉴。

  聚力创新 双创活力竞相迸发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以建设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为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激活各种创新要素,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发展动能转换,园区双创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常熟高新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截至目前,常熟高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9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10家,包括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及分站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5.8%;集聚80多家风投、创投机构、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超200亿元,形成了由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组成的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

  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常熟高新区建有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引进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常熟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亨弗劳恩复合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常熟高新区累计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家、省级7家、苏州市级8家,成功打造常熟首个飞地孵化器——常熟(北京)创新中心。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超50万平方米,入驻双创团队500多个。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近年来,常熟高新区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加快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同时,紧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努力招引更多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高新区产业需求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来高新区投资创业。

  截至2020年,常熟高新区拥有博士663人、硕士近3000人、本科超30000人,培育和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9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5人、姑苏人才64人、常熟市领军人才216人。

  凝聚合力 提升营商环境硬实力

  日航国际酒店从拿地到开工仅用时两个月;大陆汽车电子系统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两个半月;智享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生物制品生产基地项目从选址到土地正式挂牌仅用了8天,从取得施工审图合格证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这些都是常熟高新区主动靠前服务,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难,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生动体现。

  王建国告诉记者,近年来,常熟高新区将打造高品质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努力让企业和人才来到“常高新”,能够“常高兴”。

  在招商引资方面,常熟高新区通过采取云招商、云签约等创新方式,做到招商不掉线、服务不降温。成功举办了中挪北欧云推介会、对日招商说明会、长三角产业融合外企圆桌会议等重大招商活动,设立驻北欧办事处、驻日本办事处、常熟(北京)创新中心等招商飞地,加快推进上海(常熟)产业合作创新中心落地,扩大信息来源,提升高新区品牌辐射力。2020年,常熟高新区新签约项目9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个;截至今年5月,已新签约项目45个,总投资278亿元。

  常熟高新区持续推动土地、融资、用工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深入推进“百亿强企”培育工程,着力加大对丰田系、三菱系、大陆系、三一系、延锋系等规模骨干企业的服务力度。同时,落实好国家、省市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类扶持、减税政策,让所有企业都能知晓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

  去年疫情期间,常熟高新区为企业减免各类租金450余万元。今年,《常熟高新区关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进一步在政策上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常熟高新区全面升级科技服务,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广场,包含江苏省首家市场化运作的苏南自创区常熟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全国县级市中首家以知识产权服务为主导、提供知识产权全产业链条服务的常熟市知识产权服务广场。

  此外,生活配套日趋完善。围绕住、学、医、购、娱、体,常熟高新区加速布局与建设一批中高档住宅社区、服务型人才公寓、医疗康养场所、体育休闲场馆、大型商贸综合体等生活必备设施,在世界联合学院、常清中学、永旺梦乐城等一系列项目的基础之上,日航国际酒店、启文学校、哈佛医疗等一批新的配套资源正在加快建设。

  同时,常熟高新区积极打造一批全新高端适用产业载体,UWC+创新岛、星河防务科技产业园、协同创新产业园、金峰科技产业园、智能物联产业园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配套设施以及产业功能服务载体得到进一步完善。

  产业立区 紧跟时代发展浪潮

  经过多年积累,常熟高新区产业发展姿态昂扬。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紧扣‘三增三进’目标,坚持一手抓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梯次分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王建国说。

  支柱产业大而强。目前,常熟高新区已形成了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支柱产业。区内共有丰田、三菱、大陆、上汽等2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50余个,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近70家,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新兴产业精而优。2019年以来,常熟高新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加快布局氢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同时,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常熟高新区服务业贡献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形成了研发+服务、展示+贸易、基金+投资、金融+租赁、人才+培训等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展望“十四五”,常熟高新区正壮大新产业,积蓄新动能,提升新能级,奋力谱写“六美集大美、高新高质量”崭新篇章。

  突出绿色发展“一号目标”。常熟高新区将积极先行先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倾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氢能源、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丰田研发、重塑科技、臻迪科技等标杆企业,不断突破绿色技术创新,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同时,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快宏观引导规划引领,制定约束性目标和操作时间表,健全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突出重大项目“一号工程”。常熟高新区将牢牢牵住招商选资、项目建设、有效投入“牛鼻子”,做大经济增量,做强发展后劲。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5G通信等核心支柱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重点依托丰田、三菱等日资企业集聚优势,创新合作思路,促进资源互补,开拓新兴领域,全力打造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建设成为长三角中日合作样板区。

  突出数字经济“一号任务”。常熟高新区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建设UWC+创新岛为契机,依托UWC和昆承湖资源优势,坚持“先高峰、后高原”的思路,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要素化“四化融合”,大力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数字文旅6个数字核心产业集群。

  突出资源服务“一号保障”。常熟高新区重点加大对现有土地资源和产业载体的梳理整合,挖掘闲置供地,腾出低效载体,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进一步优化项目服务,为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努力提供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暖心服务,让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安心投资、舒心创业。

2021-06-28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3209.html 1 常熟高新区: 党建领航开新局 创新奋进启新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