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锡威 本报记者 刘琴
党建是引领各项工作开展的“根”与“魂”。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
党建领航,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迈得坚实有力:“十三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走在江门市前列;以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持续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江海版“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逐渐成形,城乡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变化有目共睹;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溪湖阅读中心等公共文化新地标深受市民好评……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江门高新区从2015年第77位跃至2020年第59位,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江门市前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03亿元,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增长11.84%……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各项经济指标的飘红,完美勾勒出一条遒劲有力的发展曲线,也折射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经济增长动力强、后劲足的特点,以及不断提升的经济活力。
“接下来,高新区(江海区)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自觉扛起使命担当,找准定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江门市实现‘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中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探索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江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说。
创新工作机制
引领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全区现有非公企业8000余家,其中大部分为小微企业。非公企业面广量大、类型多样、业态复杂、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发展变化快,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形势双重因素叠加影响,对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不少挑战。
如何破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难题?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从创新机制入手,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推行了区街、部门、政企、党群“四联动”的工作机制。
在推动政企联动过程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机关党建结对非公企业党建暨推广“种子工程”项目,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之间互通互信平台。从区直机关党组织选派100余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党建业务精的党员骨干作为“种子”驻企指导,重点围绕推动企业党组织领导力建设、帮助培养发展党员和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等4个方面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纪委监委是积极落实“种子工程”项目的典型代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纪委监委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动认领一诠科技、凌志餐厨用品2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党建结对工作,精挑6位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干部骨干到企业开展企业党支部组建工作。
据了解,一诠科技、凌志餐厨用品分别是台资企业和港资企业,因经营理念、文化差异等原因,长期“零党建”。
在具体开展工作过程中,针对企业缺乏党建阵地且希望保留企业文化的需求,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纪委监委领导带队,多次现场考察,选定党建活动场所,并提供经费支持,让党建阵地、党建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此外,认真开展流动党员摸底建册工作,让“隐形”的流动党员在企业中“亮明身份”,展现党员员工爱岗敬业的模范作用。
从认领任务至今不足百日内,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纪委监委从四方面对症解决结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难题,实现结对企业党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飞跃发展,开创非公企业结对工作新局面。
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积极开展机关党建结对非公企业党建暨推广“种子工程”项目的推动下,34个区直机关党组织、规上企业 “一对一”党建结对。“两新”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荣信、安诺特、礼乐腊味协会等江门市级“两新”党建示范点。铁金刚、业伟成、多快好省等3家企业坚持党建引领助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获国务院点赞。
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一系列创新举措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完成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全覆盖摸底排查,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江门方式,推动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79个,其中新建规上企业党组织60个,全面实现有党员的“五类”企业“两个覆盖”。全区选派74名党建指导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指导方式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非公企业党建质与量的提升,也让党建成为了看得见的生产力和凝聚力,以党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第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8.7%,两年平均增长7.6%,增速名列江门市前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位数增长,实现“开门红”。
树品牌 建机制
探索基层党建的“江海经验”
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党建文化公园和法治公园成为当地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热门场所。“该公园未建之前,此地杂草丛生,公园建成之后,青草绿树满目葱茏,不少其他地方的党组织慕名而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和进行经验交流。”村干部李焕娴说。
据了解,英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党建真正起到了引领作用,村干部带领69名党员激发治理活力,做好生态文章。该村先后获得“江门市生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名村”“广东省宜居村庄”等称号。
今年3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发布全国“两优一先”拟推荐对象名单,在该省27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拟推荐对象”中,英南村成功上榜。
如今,英南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也成为了江门市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标杆。
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所处的位置、工作的环境以及发展的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而基层党建是一切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如何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各项任务来推进基层党建发展?
面对一道道基层党建“大考题”,近三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推进《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党建“江海经验”。
6月11日,江海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广东省、江门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统筹部署落实广东省委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江门市委深化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谋划推动全区基层党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我们要统一思想行动、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新区(江海区)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奋力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彭章瑞在会上说,要推动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擦亮英南村党总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品牌,进一步提升示范带动效应。
除了在农村基层党建上“谋创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坚持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具体指导,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打破党组织“固属一方”思路,探索以打造党建共同体的形式,将区域内各领域党组织进行系统联通,以党组织的“一体”贯穿区域各单位的“多元”。
建立之初,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党建共同体就建立了由片区党委书记牵头、片区内各党组织参与沟通协商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联动服务机制的管理服务三大机制。通过“三维协同”的方式建设发展“红色地标”,引导成员单位共商区域党建、社会管理、企业服务、项目建设。
如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首创的“党建共同体”新模式,实现区域内各党组织阵地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管理联为,构建起党建加速、产业加速、人才加速、创新加速的红色“小宇宙”, 促进党建和服务同步发展。
从2018年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优美科长信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到国机鑫辉项目实现23天内土地摘牌、动工,到2019年以摩尔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部分项目“交地即动工”,再到2020年网红项目金多多在105分钟内摘牌拿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断刷新着属于自己的“高新速度”,展现着大干实干抓项目的用心、决心,也充分展示了党建引领建设发展的真实写照。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近期,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城央绿廊釜山公园瀑布广场,一场精彩激烈的党史知识问答活动吸引了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大家向“最强大脑”发起冲击,党史学习的热潮在这里涌动。
4月19日,江海区“红色光辉”党史知识长廊正式启用后,党史课堂从会议室、礼堂“搬”到了城央绿廊。党史知识长廊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观看党史知识展板、开展党史知识问答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对百年党史的认识。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上下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率先部署系统学、领导示范带头学、多种形式灵活学,各级党委(党组)用好指定教材和本地红色资源,采取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读书会、党日活动等形式深学细悟党史。
此外,创新开展群众性主题活动,包括“红色光辉”党史知识长廊、“看电影·学党史”红色电影月、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其中,红色电影月把500场电影送到基层,让全区干部群众在红色经典电影中重温“四史”,全面丰富党员群众的学习形式。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见实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以办实事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
6月7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发布《江海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的通告》,明确在6月7-9日对常住人口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上!”大规模核酸检测启动后,江海区35支党员战“疫”先锋队,把党旗插到检测现场,抗疫一线的“红马甲”格外醒目。
“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为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的口号。党员志愿者的“红马甲”遍布高新区(江海区)各个核酸检测采样点,或举着牌子穿梭在通道中为群众提供指引,或留在信息采集区协助群众登记信息,或在采样点入口处维持秩序……在江海区开展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背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行动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旗高挂于疫情防控一线,折射出江海疫情防控的力度、广度与温度。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各机关单位党组织深入走访企业,帮助“两新”组织释放党建动能、争取政策支持、化解“急难愁盼”问题。例如,江海区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帮扶助学困难职工家庭儿童100人,为500名女职工免费提供“两癌”筛查,为800名职工免费提供眼科检查项目,对15家高温工作环境企业的职工开展送清凉慰问活动。经济促进局协助企业解决厂房门口水浸及修路、电信光纤、货车进出厂区等民生事项4次,利用“江企通”系统办理企业诉求答复9次,为企业解决涉及项目立项、环评、规划报建、临水临电报装等诉求15条次,共计16家企业受惠。
迈入“十四五”,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乘上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动车”,行稳致远。“要在深入学习党史中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奋力建设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彭章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