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王思臣
周山南麓,洛水之滨。这里是洛阳高新区,一处山水相映、钟灵毓秀之地,一片充满生机的双创沃土。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近年来,洛阳高新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引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推进高新区、自创区、自贸区“三区融合”,全力打造双向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活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洛阳都市圈建设排头兵和新引擎。
数据显示,2020年,洛阳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50.9亿元,同比增长5.4%,居洛阳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洛阳市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15.5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洛阳市1个百分点。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洛阳高新区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高新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时代亦不负赶路人。”洛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莉表示,洛阳高新区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实施创新驱动、双向开放带动、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创新“五大工程”,发力三次创业,当好洛阳都市圈建设开路先锋,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营商环境示范高地
5月10日,在洛阳高新区工作的董女士来到综合服务中心大厅,提交了身份证、房产证、契税发票等资料后,就顺利完成了住房公积金提取,整个过程仅用时5分钟。洛阳高新区创造条件开通住房公积金统办业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近办理,大大方便了辖区内企业和群众。
“让网络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是洛阳高新区聚焦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生动缩影。
不只是服务中心大厅,洛阳高新区机关各部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为民办实事,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下基层、进企业,解决了一大批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和企业满意度,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洛阳高新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群众期盼的“少跑腿、就近办、材料少、速度快、环境优”作为工作目标,在便民惠企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经验做法:
从“七证集成”升级为“十五证集成”,加速洛阳“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迈入2.0模式;开设企业开办快捷专区,将注册登记、公章刻制、税务信息确认、社保开户、公积金办理统一纳入“一窗办理”,开办企业两小时完成,在洛阳市率先推出免费为新办企业刻制公章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聚焦企业需求开设特色服务窗口,优化简易注销“单一窗口”;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将842项省、市、区三级审批权限整合集中到审批综合窗口,打造从“1”到“1+N”的审批服务新模式;拓展便民利企领域,在洛阳市县(市)区率先开设不动产、公积金服务窗口,不断为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洛阳高新区充分运用园区科技优势,一次次攻坚、一次次突破、一次次超越,逐渐形成“科技+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在更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同时,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也收获了企业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改革创新活力强劲。当前,洛阳高新区正抓住与自贸区、自创区“三区叠加”的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职能整合,打造“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行政管理体系,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升办事效率。同时积极争取赋权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三区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如今,改革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洛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显现。
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
构建场域载体强磁场
仲夏时节,在洛阳综合保税区二期建设现场,新修建的火炬大道西侧,气势恢弘的口岸作业区综合服务楼、智能卡口、围网及巡检道路、查验和监管仓库、检疫检验处理场所等工程已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整齐列队,昂首挺胸迎接即将到来的封关验收。
洛阳综保区是洛阳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四大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规划布局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区、保税研发区、口岸作业区四大功能分区。目前,洛阳综保区已经吸引了一批高端企业入驻,成为洛阳吸引国外产品、资金、技术的重要平台。未来,洛阳综保区将进一步发挥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带动洛阳经济快速发展。
洛阳综合保税区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朝晖说,洛阳综保区验收通过以后,将扶持本土企业稳定国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助力本地农特产业外向型发展。同时与洛阳市各县区加强政府间合作、与科研机构、外向型企业等开展市场化合作,开辟通道、整合资源、政策互补,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释放平台红利,实现洛阳的进出口贸易成倍增长。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今年以来,洛阳高新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优势,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延展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实施“91861”合理有效投资行动,18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万邦国际物流园、中航锂电动力电池技改扩能项目、涧光石化高端装备基地等项目快速推进,格力中央空调、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重点项目建成达产,谋划实施北航科技园国际贸易基地项目。同时,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推动洛阳高新区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和体量升级,奋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洛阳高新区把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2021年10个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中,已开工9个,开工率达90%。一季度共入库重大项目41个,总投资280.72亿元。” 赵莉表示,洛阳高新区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对全区87个重点项目实行副县级以上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联合分包制度。积极做好项目建设全流程的要素服务保障,确保重点项目按规划要求和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推进,不断筑牢“三区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底。
聚焦创新驱动开放引领
“三区融合”高质量发展
5月下旬,刚刚建成投产的格力电器(洛阳)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散热器沿着自动生产线历经多道工序组装完成,经过加工组成的外机装箱后被码垛机器人整理成堆。几分钟后,一台“洛阳造”格力空调就诞生了。
目前,洛阳格力已正式运行两条内机生产线和两条外机生产线,离最初设计的“三内三外”全面启动仅一步之遥,日产量也从年初的3000台左右攀升至万台,实现满负荷生产。
在一路之隔的银隆(洛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总装车间,一批新能源客车在加快组装生产。车间另一侧的成品展示区,一台台崭新的新能源清洁车、环卫车等专用车辆整齐排列,等待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吸引格力、银隆来到洛阳高新区发展布局的,正是洛阳高新区日益强大的场域载体气场。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加强政策、技术等要素汇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构建中西部地区场域载体强磁场。目前,洛阳高新区已建成格力电器(洛阳)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银隆新能源洛阳产业园、丰李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1”新型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了新型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
同时,洛阳高新区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激发清洛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潜能,加快区块链、文化创意、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管理方式,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成果在这里转化及产业化,不断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洛阳高新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聚集产业的场域载体,让洛阳高新区在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构建中西部地区场域载体,厚植洛阳都市圈建设高质量发展优势上有了底气。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作为洛阳对外开放的龙头,我们将抓住‘三区叠加’机遇,释放重大开放平台建设红利,提升重大战略平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业务创新,推动自贸区、自创区、高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战略与洛阳综保区实现‘五区联动’,实现要素整合、资源共享、效应协同。”洛阳市副市长、洛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胡加彬表示,下一步,洛阳高新区将持续提升开放能级,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汇聚奋勇争先、务实重干、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勇挑重担、大胆作为、锐意创新,在洛阳都市圈建设中谱写高新画卷、展现高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