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轩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幼君
今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福建省委和厦门市委的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成效,放大“红色生产力”,以先锋行动、先锋理念的高质量党建为“十四五”规划开新局、起好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作为全国3家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1.46亿元到2020年的3011.6亿元,增长2062倍;出口额从1992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44亿元,增长10366倍;是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已开发园区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厦门43%的工业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96亿元工业产值。2020年,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6位,“双创”工作3次获国务院办公厅表扬激励。
奔新
产业互链活起来
在党建的引领下,厦门火炬高新区主导产业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新”记录。1992年,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成为园区引进的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2018年在火炬(翔安)产业区正式投用的ABB厦门工业中心整合了岛内6家企业和3个技术中心。2008年,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其核心区就在厦门火炬高新区。
2018年,联芯宣布成功试产采用28纳米High-K/Meta Gate工艺制程的客户产品,试产良率高达98%,成为我国大陆地区已投产的技术水平最先进、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同年8月,全球排名第四的IC设计企业旗下的星宸IC产业园项目进驻;9月,由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云知声研发的全球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芯片实现量产……截至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有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近200家,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材料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产业规模和质量居全国前列。
2016年,天马微电子首款5.5寸FHD LTPS产品成功点亮;2020年,总投资额达480亿元的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开工。作为全国惟一的国家光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厦门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集聚了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宸鸿、友达、冠捷显示等一批行业翘楚,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中连续2年获评最高等级的“五星级”。
戴尔是全球企业首选的IT 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供应商,在厦门生根发展的23年中,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计算机与通迅设备产业整机、服务器及监视器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领域,厦门软件园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厦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全国信息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成长性”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美亚柏科的电子数据取证、瑞为人脸识别技术、网宿科技的CDN及IDC综合服务成为产业链上的佼佼者。
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活起来。
做实
创新互联跑起来
今年5月,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堂,致力搭建政企学研深度对接、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大平台,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把打造“火炬先锋”服务品牌有效融入党建工作之中,坚持主动作为,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服务、园区管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精心搭建“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献计献策”“服务高质量发展·火炬在行动”等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建工作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引擎。
厦门火炬高新区基层党组织以过硬的党建工作凝聚团队合力,围绕企业痛点、难点、堵点,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启动金融服务平台与智能制造服务平台,聚焦资金和技术两大产业发展的要素,提升产融结合与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同时,打造“一带一路”加速器等国际化双向协作平台,助推国内企业“出海”,帮助境外企业“落地”。2019年11月,新加坡创士锋科技园项目进入实际运营阶段,国际资源的多层次衔接。此外,重点依托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全链条孵化模式、创新孵化集成模式、研发创新模式、培养路线进阶,已成功孵化出1100多家企业。
作为园区自主培养的企业,美亚柏科在电子数据取证和公安大数据领域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技术提供方;厦门天马微电子在低温多晶硅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LTPS手机面板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位;联芯集成电路已成为大陆40和28纳米制程良率最高的芯片制造企业;科华数据生产的不间断电源成为国产第一品牌……
一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非公党委秉承“党建引领,人才带动,助推发展”的理念,推行非公党建“2233工作法”;推行发展“优势共铸、联盟共建、人才共育、阵地共造、经验共享”的“五共”工作机制,实现非公企业党建与经济发展“双跑”。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非公党委共计370多个党组织,5000多名党员,约占园区党员总数的84%。
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成为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集聚地、厦门千亿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以及创新创业主平台,是厦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聚集各类企业1000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占厦门市近五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2%。世界500强企业在此布局项目达31个,厦门10家超百亿企业这里占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0家。
纵深
跨岛发展转起来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厦门调研,发出跨岛发展动员令,厦门火炬高新区也开启“一区多园”跨岛发展的新篇章。
多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形成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及鲜明的产业布局。如今有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一期、二期和三期)、厦门创新创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北大生物园和同翔高新城九个园区。
岛内湖里片区以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等产业为主导,发挥宸鸿科技、玉晶光电、浪潮厦门产业园等龙头项目的优势,并加快物联网、石墨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厦门软件园发挥岛内外园区联动优势,进一步加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升级。
在岛外片区建设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加快载体建设,如软件园(三期)注重产业发展平台硬件载体与软件配套相结合,相继建成投用餐饮、超市、体育馆等配套;同翔高新城路网不断完善,并启动保障性租赁房龙秋公寓、布塘小学、新厝小学等配套建设。2005年,火炬(翔安)产业区全面开工,奠定产业跨岛发展的启动器和吸附器地位。如今建有通用厂房、加速器、保税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形成以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5年,同翔高新城开始推进建设,规划总面积46.8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已有5平方公里。
厦门软件园(一期)始建于1998年12月,位于厦门岛南端,总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正有步骤地向新型孵化平台和科技金融平台转型升级。2005年,厦门软件园(二期)占地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研发楼77栋,公寓楼13栋,是厦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区。正在建设中的厦门软件园(三期)于2011年破土动工,聚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五大领域。2010年,位于环东海域的厦门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美图、美亚柏科等一批“美而新、美而精”的企业入驻。
为适应“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建“1+N+X”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模式,整合园区、企业人财物资源,搭建活动平台,增强园区党员的归属感。厦门火炬高新区网上党校平台通过“互联网+智慧党建”,解决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的工学矛盾。同时,在2020年成立厦门软件园二期、软件园三期园区党建联盟,用以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通过培训联办、议事联席、服务联动、活动联办、品牌联创,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园区每家企业,链接到党委政府部门。
开发面积从0.7平方公里拓展至50.8平方公里,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建引领下的跨岛发展,是产、城、乡、人的融合转动,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融合发展。
走心
两岸经济互通燃起来
2010年10月,厦门火炬高新区第4家产值过百亿元的台资企业宸鸿(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大陆地区成长、在台湾地区上市的企业,同时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2010年上市的第6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火炬高新区学习台湾地区新竹工业园,成立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引进、共建和自建三种模式,又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已搭建10多个不同类别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与检测机构。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引进台资企业550多家,两岸创新创业热情被不断点燃。
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两岸科技信用首善区”,引导建立企业信用融资机制,形成“信用辅导—信用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的融资服务模式。2016年年初,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落实台湾青年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场所租金补贴及最高3年住房补贴举措,助力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目前已累计兑现180个台湾创客项目奖励1164.97万元。
两岸人才牵手合作,为厦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早在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伊始,就有计划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发展突出的台湾地区产业。2016年11月,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并与我国台湾地区排名前10位的IC设计企业、基础性平台企业深入洽谈,加速推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积极推动本地设计企业在本地晶圆制造厂流片,加速完善本地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配套,做大本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制造配套方面,引进鑫天虹等设备及材料配套项目和台湾美日光罩等关键配套项目……
厦门火炬高新区派出招商骨干赴台开展招商宣传推介,主动对接台湾地区高校、研究院所、产业园区、产业协会等机构,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化、机制化、常态化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将弘扬特区精神,以建设金砖创新基地为契机,深度融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示范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造全要素支撑的一流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助力厦门市率先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