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1987年6月,武汉东湖之畔,一座659平方米的闲置营房里,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正式诞生。中国创业孵化载体事业由此起步,一路探索前行,不断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孵化一个个跨越时代的双创梦想。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创业孵化载体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4万余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基本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级以上行政区,载体数量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在孵创业团队和企业近7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达480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4.1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8.7%。
这里培育出寒武纪、国盾量子、碳元科技、科大讯飞、大疆创新、达安基因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截至目前,软通动力、科大讯飞等近1000家孵化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在2020年7月前公布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中,40%来自孵化企业。
在孵化企业挂牌上市的同时,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也成功挂牌上市,其中莘泽创业、苏河汇、创新工场、合肥高创等挂牌新三板,创业黑马挂牌深交所创业板,36氪传媒、优客工场登陆纳斯达克。
一幕幕跨越升级的背后,是一次次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一份份干事创业的磨砺耕耘。
源于政府机构的战略布局、政策扶持和组织保障;社会市场的踊跃参与、创新探索和深度融合;国际组织的热切关注、积极推动和独特贡献,30多年来,中国从零起步,从小到大,一举跃身为孵化器大国。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创业潜能,我国创业孵化载体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载体多形态、发展模式多维度等特征,顺势而生的众创空间特色鲜明、欣欣向荣,与孵化器、加速器共同打造了覆盖创业生命周期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当历史的时光坐标回到1959年,全球第一家企业孵化器——巴达维亚工业中心在成立之初,就为入驻小微企业提供共享办公设施、企业咨询以及融资顾问等服务。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也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了“链条孵化”“循环孵化”“产业孵化”“众包孵化”等新模式。而今,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规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服务规范》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为我国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面向“十四五”,我国创业孵化载体将继续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等高质量方向前进,形成全生命周期、全服务要素的创业—企业—产业服务体系,加强与风险投资、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孵化和自身成长协同发展。
改革创新 推进创业孵化事业发展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在我国有条件的城市试办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设想。
自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创业孵化器基础设施投入和创建创业服务网络,实行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等文件和具体措施;各地方政府明确孵化器区域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法规,制定地方孵化器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把孵化器列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工作计划和科技工作考核目标。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孵化器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复核工作,形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退出机制;对国家级孵化器实施分类指导,全面促进孵化器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
孵化载体实现跨越升级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已达5843家,同比增长12.2%;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507家,同比增长6.3%;全国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量已达1.4万余家。我国孵化载体实现跨越提升,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载体多形态、发展模式多维度等特征。
在政府部门、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投资主体的基础上,一大批央企、龙头企业、天使投资人、成功企业家、新兴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业媒体等投身于孵化器事业。孵化器毕业企业发挥优势创办孵化器,孵化器创始人的子女再次投身建立孵化器。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创办混合所有制孵化器,部分外籍人才在中国独立创办孵化器。
在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纵深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还出现了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妇女创业中心、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等面对不同创业主体的创业孵化载体,涌现了创业小镇、创业街、创业社区等不同类型的众创集聚区,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针对不同时期的全孵化链条。
在鼓励孵化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企业内生孵化、平台开放孵化等新型孵化器不断出现,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园等多种类型科技企业加速器不断建成,品牌孵化器通过连锁经营、品牌输出、一器多基地等模式创新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办好国内孵化器的基础上,我国建立国内外孵化器紧密合作的“哑铃”式国际企业孵化器。
众创空间发展精彩纷呈
在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多次调研创客空间、创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科技部总结各地经验,在2014年12月提炼出“众创空间”的概念。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经过6年多发展,众创空间从如火如荼步入理性深入,从数量扩张走向量质齐升,成为双创服务的重要平台,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和青睐。
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6氪、天使汇、亚杰商会、优客工场、创想家社区等为代表的众创空间,构成投资促进型、联合办公型、专业服务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等多维度新型孵化模式。经科技部备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激发社会创造力,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创新中心、科技资源开放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设立众创空间,提供一站式创业孵化和投资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自2015年首批136家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以来,我国众创空间正式步入国家正规管理序列。截至2020年年底,众创空间数量达到8507家,同比增长6.3%。创新工场、优客工场、氪空间等近千家众创空间获得社会资本投资;上海众创空间苏河汇成为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众创空间;36氪传媒、创新工场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黑马挂牌A股创业板,创新工场、科技寺、正润创服、创富港等纷纷挂牌新三板。
创业孵化服务持续提升
1987-1999年,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我国提出“服务为主、开发为辅”的基本方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绝大部分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科委和高新区提供起步场地、资金和条件,并为创业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孵化场地、共享服务设施和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培训、咨询诊断、信息网络、公共关系等孵化服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000-2013年,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我国启动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在孵化器中建设“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的创业企业成长三级辅导体系,推进“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的孵育模式,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建设“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我国建立了孵化器持股孵化模式,诞生了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孵化器投资基金和针对科技创业竞赛的专项投资基金。
2014年至今,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处于迅猛发展时期,我国孵化服务持续升级,孵化基金与天使投资形成规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孵化器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不断深化,投资路演、创业交流、创业媒体、创业培训、技术转移、法律服务等业态服务不断深入。我国巩固提升场地和设施供给、商务、项目申报等基础服务,积极拓展技术成果评估、科学实验、试制与检测、科技情报等创新支撑服务。孵化器运用“互联网+”手段提升开放水平。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规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和服务规范》正式发布和实施,为我国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全球链接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际企业孵化器正吸引越来越多外籍人士、留学归国人员来华创业。Plug&Play Tech Center、500startups、Y Combinator等外国孵化机构和一些外籍人才在华开展业务更加踊跃,带来孵化器发展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国际技术、人才、创业投资等要素的引进、交流和转化。
2017年,我国成立中国国际创业孵化联盟,开展海外布局、海外合作、国内落地、跨境对接、创新服务。截至目前,该联盟成员已在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开办几十家海外孵化器、众创空间。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孵化器建设和管理经验,指导并帮助其建设一批发展理念新、创业服务优、孵化能力强的新型孵化器,提升当地创新创业水平。我国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业人才开展国际化创业或来华创业,促进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
中国国际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中外创业孵化合作论坛、企业孵化器国际培训研讨班、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持续开展,为我国孵化器从业者与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合作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