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1日
第A12版:创业英雄

田成:每研发一个新产品都是一次创业

  ▶ 襄小创

  由于擅长,他寻得机遇;一心钻研,他突破瓶颈;对技术痴迷,他坚守20年未曾放弃……田成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男”,湖北伟天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的成功如果有前提那一定是足够热爱,是对爱好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技术的不懈追求。

  田成创立的湖北伟天通讯技术公司长期从事有线电视网络宽带接入技术研发,主要面向有线电视行业厂商提供宽带接入产品的技术和方案支持以及产品代工,是一家技术方案提供商和产品生产商。

  靠技术专长寻得创业契机

  大学刚毕业的田成进入襄阳市粮食公司上班。两年后,粮食公司加入全国粮食信息网,安排田成前往清华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当时全国只有少部分机构能够上网,清华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田成说,正是这次学习为他后来创业打开出口。

  培训归来,公司认为田成有技术专长,于是出资10万元,由他独立运营襄阳市粮食信息网。当时的业务流程很原始,田成坦言:“从襄阳拨长途电话到北京,再由北京的号码连到清华,然后从清华大学进入互联网。”田成回忆称,原本是个很好的业务,但由于自己只懂技术,缺乏相应的业务经验,运营第一年没有实现盈利,花费还不少,光是购置服务器等资金已花掉七八万。

  “当时压力很大,觉得这个事没做好。”田成说,为了节省开支,工作室的装修工作都是自己干,当时用电钻打眼,结果不小心把左手钻破一个洞,他也一声不吭。第二年,为扭转局面,田成转为经营证券行情系统,以收取服务费为主。“赶上股市大火的趋势,很多人开始炒股,股票行情信息需求较大。”找对方向后,家庭用户逐渐累计达到几千户,工作室也借此扭亏为盈。

  但好景不长,2000年,公司因事业单位改制被撤销,田成独立运营三年的工作室也随之注销。2001年,田成重新注册成立襄樊博创伟业电子有限公司,靠“老本行”让公司盈利。

  过英语难关打通研发“拦路虎”

  2005年,北京举行的一场有线电视展览会,为田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展会上有一家公司被围得水泄不通,该公司生产一种产品,通过有限电视网络实现上网。”这立马吸引了对新型技术以及研发感兴趣的田成。

  作为公司唯一一个设计人员,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开发生产有线电视三网合一产品——电缆调制解调器,并于同年入驻襄阳高新区软件园。在他看来,技术是触类旁通的,从小培养的技术偏好,高中时期优异的物理成绩,大学钻研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都是田成的优势。技多不压身,过往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增强他做产品研发的信心。

  但他没想到,刚迈出第一步,就遇上“拦路虎”。“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英文文献、手册,每本资料平均四五百页。”这对于英语成绩不及格,最怕记单词的田成来说,无疑是最大障碍。

  为了“啃”英文资料,他对照词典找翻译,将每一个单词的意思标注出来。“后来翻译多了慢慢熟悉了,当一本书翻译到1/3的时候,就逐渐可以抛开词典,能看懂了。”田成坦言,由于英语基础差,他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

  一路摸索后,产品终于成型。原本以为会大火的产品,却由于过早进入市场,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直到2013年,同类型产品的市场销量才空前暴涨,而田成早先研发的产品成为“先烈”。

  初心不改视起落为常态

  吸取教训后,田成改变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做产品。将公司更名为湖北伟天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画电路板、画原理图、编软件……独立做完产品研发后,从深圳采购原件委托生产成半成品,再由自己进行组装与测试、包装。尽量将重心放在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质量保障上,将成本高利润较低的环节外包。当时在这种模式下开发制作的一款以太网交换机,销售额累计达到2000多万。

  创业20年来,田成的技术公司一直保持着小规模经营。尽管公司技术人员只有十人,也足以形成完整的研发生产链。

  从有线电视三网合一产品到光纤入户,从数据中心发展至云业务……为了研发新产品,对田成来说,熬夜是常有的事。田成坦言,创业前期,他经常熬夜写软件至凌晨两三点,导致脱发严重。如今,田成不再需要亲自上阵进行技术开发,他只需了解技术的发展、框架、组合,细节性工作可以由团队完成。现在,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迎合市场需求,选择研发产品和公司管理上,以企业管理者的思路去看待他钟爱的技术领域问题。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市场也在不停地演变。”田成认为,每研发一个新产品,都像是一次创业。总有新的问题要解决,也有风云变化的市场环境等着他,或许这次失败了,下次又成功了,而20年来起落浮沉中的唯一定力,是他对技术持之以恒的喜爱和追求。

2021-06-21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3097.html 1 田成:每研发一个新产品都是一次创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