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毓山
坚持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对合肥高新区来说,就是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建设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以高质量的创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高新区时提出的‘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要‘下好创新先手棋’等要求,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建设目标,坚持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以高质量的创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说。
“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上服务业营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6.8%、15.8%、11.5%、14.2%、27.7%和23.3%。市场主体总数达5.5万户,是“十二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长高达31%。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8家,较“十二五”末新增12家、提升70%。
构建科技创新重镇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高新区,在观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时,他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并在合肥主持召开高规格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为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合肥高新区自2016年起,提出建设‘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即要在‘十三五’乃至稍长时期内,用占安徽全省1/1000的国土面积,集聚数万家科技企业,培育占安徽全省1/3以上的高科技上市企业、1/3以上的财富百强、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3以上的创新型人才等;建成国际化、森林化、花园化、低碳化的美丽园区。”宋道军表示。
围绕“三个高新”的美好愿景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合肥高新区提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被科技部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9月,合肥高新区出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明确了“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三步走战略,立足“科学中心核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改革示范区、国际新城先行区”四大定位,实施“创新尖峰攀登、未来产业领跑、领军企业跃升、开放融通拥抱、改革突破护航”五大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在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上,合肥高新区探索了一条异于其他园区、适合自身资源特色和发展阶段的内生发展路径,将合肥创新资源集聚的地方优势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高新区使命进行深度融合,构建“类硅谷”科学生态。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合肥高新区成为构筑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重镇。发挥中科大、中科院等研究型院校集聚和溢出效应,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科技驱动创业和成果就近转化及产业化。在发掘本土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联合组建新型创新组织,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类硅谷”科学生态。
强化创新发展牵引力
“得益于把握住全球产业发展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时代机遇,得益于依托合肥从工业城市跻身于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区域福利,得益于坚持‘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建设的正确思路,近几年,成为合肥高新区竞争力提升最大的五年,连续七年站稳全国高新区前十,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宋道军说。
2016年,合肥高新区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侨梦苑”暨侨商产业集聚区、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2017年,合肥高新区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2018年,科技部推动将“中国声谷”打造成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发展高地;2019年,合肥高新区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合肥高新区获批成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启动建设。
特别是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上,合肥高新区围绕“2+8+N+3”重大平台载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包括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合肥国家实验室构成基础核心科学平台,由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应用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构成的产业应用创新平台,由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场化共享开放平台构成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开展“名校名所名企合作”,引进安大绿研院、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海康威视、赛伯乐中德创新中心、华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新经济开放平台,围绕新经济应用需求,搭建了一系列新经济开放平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育成。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引进培育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等3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转化各类成果800余项,孵化企业600余家。
完善市场创新要素配置
截至2020年年底,合肥高新区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在孵企业已超过13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1家,占合肥高新区自主培育孵化上市企业数的1/3;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占合肥高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数的50%;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69家,2020年培育合肥高新区高成长企业203家,同比增长25.3%,占合肥高新区总数的33.1%。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已累计完成华米科技、启明星辰、中标慧安、铜冠信息、淳中科技、雷科防务、国信汇融等一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西安交大一八九六孵化器、合肥大数据产业园、天翅创众创空间、浙大孵化器等一批知名孵化平台、近100家优质企业招引入驻,2020年签约企业产值83亿元,纳税3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
“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不仅是合肥高新区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合肥高新区重视市场创新因素、不断完善市场创新要素配置的重要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合肥高新区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的信心。”宋道军说。
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是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平台的运营管理机构,服务和管理着从“众创空间”到“产业基地”的全程孵化链条物理空间;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注册资本12.7亿元,由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高新区携手组建,目的是构建资本、产业、创新、人才、技术、政策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的大生态。
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宝亮介绍说,通过打造“眼+脑+手”数据基石、推进双创孵化体系升级,“政府+园区+大学”载体三角、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金融+平台+专家库”要素三角、加速双创资源集聚溢出,“产业+链条+培育”主体三角、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逐步孕育出双创培育的“创金字塔”模型。在这个金字塔中,底面为智慧园区数据支撑,三个面分别为创新孵化载体、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产业集群,三者相互支撑组成“创金字塔”稳定架构,彼此连接、交互促进,“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作为底端支撑,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资源和信息共享,打造更为“智能”的创新培育生态。
“公司按照‘基金+基地+双创服务’的业务模式,以‘用心赋能双创’为宗旨,以‘让创业变得更简单’为核心理念,帮助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融资融智,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打造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国际科创社区,发展成为‘双创社区领跑者’。”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介绍说,中安创谷科技园共规划六期,总占地1500亩,总规划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计划在2025年建成,建成后产值将超千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占地238亩,共计45万平方米,2017年4月开工,2020年4月企业正式入驻;二期项目占地289亩,共计54万平方米,2020年3月全面开工,计划2022年3月交付。
宋道军表示,坚持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对合肥高新区来说,就是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建设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以高质量的创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