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作为我国区域创新的领头雁,众多国家高新区积极发展新经济,孵育新动能,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各地竞相培育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高新区的独角兽企业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独角兽企业的出现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就是高新区对独角兽企业产生所需土壤的长期培育,包括独角兽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新技术的试点、宽松的政策环境、各类双创平台、敢于冒险的风险投资等。”中国科学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开辟新赛道 涌动创新潮
今年新晋独角兽榜单的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院士团队创办,于2020年7月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致力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等多个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其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国家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11款新冠疫苗之一,也是中国首个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另一家新晋企业药帮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武汉本初子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医药B2B综合服务平台,集药品采购、仓储、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凭借“互联网+智慧医药”新模式,业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仓储面积近50万平方米,服务全国3000多家供应商及50多万家药房、诊所终端客户。
中关村的影谱科技一直以来走在国内人工智能商业化前列,依托影像商业化引擎ACM、影像工业化引擎 AGC、数字孪生引擎ADT三大数字化引擎,构建视觉技术场景化全新商业模式,为零售、媒体、文教等领域带来创新变革。
广州高新区的云从科技率先布局隐私计算等技术,这类技术在保护数据不外泄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即让数据“可用不可见”,从而推动数据安全流通与使用,释放数据价值。
加大政策扶持
加速培育新动能
独角兽企业在国家高新区不断涌现的背后,离不开众多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和孵育。
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始终将产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来落实。早在2018年11月,成都高新区就重磅发布产业培育新政18条,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快速成长、瞪羚企业壮大规模、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激励独角兽企业发展方面,成都高新区拿出“真金白银”开展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扶持,对认定为成都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10亿元,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纳税首次超过1000万元,按当年企业对地方实际贡献增量部分的15%、30%给予企业补贴,主要用于企业拓展市场、加强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今年3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首次进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或经认定的科技“小巨人”,给予每家2万元奖励,支持其建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推动其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实现“小进规”的给予10万元奖励,新晋为光谷瞪羚的给予10万元奖励,首次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给予50万元奖励,新晋为独角兽的给予500万元奖励。
为吸引企业落户佛山高新区,推动园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佛山高新区为入驻的企业和机构量身打造七大类奖补政策。比如,瞪羚企业、单打冠军、独角兽企业是园区升级的主力军,2018年佛山高新区启动认定资助,目前已培育100家瞪羚企业,52家单打冠军,6家种子独角兽企业。对于单打冠军,注重专注性,在某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专注某领域的研发生产,首次认定即可获得奖补30万元。对于独角兽企业,佛山高新区鼓励其通过股权融资的形式实现发展,成立时间不长但估值高,核心技术突出,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奖补。
“高新区制定政策支持独角兽企业是好事,是抢抓新一轮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具体表现,但是也要客观看待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不是一蹴而就,同时企业快速的成长也意味着存在快速的失败的风险,所以高新区培养独角兽企业需要一定的耐心,同时也要具备承载失败风险的能力。”刘会武表示。
找准小切口 引领产业变革
“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以认知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独角普企业的创始人拥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并以价值驱动为根本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表示。
以中关村为例,改变世界的新产业、新业态在中关村不断出现,相当程度上归功于中关村“改变世界”的创业文化和在这种文化中涌现的怀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中关村也因此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集聚的创新高地。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创业考验创业者把握1%机会的能力”。创业初始,雷军精准地踏到了智能手机换机的时间点,小米科技应运而生,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成了中国第一,其成长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独角兽企业(2018年上市),现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多来自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也为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无限可能。”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马宇文表示。
根据有效样本,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中,具有大企业高管经历的创始人141人,拥有连续创业经历的创始人共68人,海归留学归国创业的创始人共54人,曾就职于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部门的创始人共20人,属于青年学生毕业创业的创始人共7人。
“未来,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的洞见力助力其甄别小切口、预见大市场,引领产业变革。”王德禄表示,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作为创新型企业家的典型,具有超然的洞见力,能洞见产业生态中的奇点,在巨量的信息与行业现象中,快速甄别市场机会和行业机遇,驱动独角兽企业进行组织创新、价值创新,催生新产品、新服务,引领变革和产业未来方向。
“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具有风险承担意识和冒险精神,勇于开创新事业,其企业家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过程,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也推动着中国逐步进入无人之境,创新模式从原来的跟踪模仿走向原创引领。”王德禄表示。